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8章一个人的潜能(2/2)

韩寒的写作似乎只是想证明一下自己这方面的平。之后,他几乎没有再写什么东西。这很有像他小时候学走路,老是不肯挪步。一次他母亲抱累了,就将他往地上一放,叫他自己走。他不肯走,他母亲就朝前走了一段路,谁知韩寒竟奇迹般地走了过来,居然会走路了。可以后又有好长时间不肯走,直到相隔几个月后才开始正式走路。

他实际上已经拥有这方面的潜能,只是以前没有发现。

当然,上面提到的《弯弯柳月河》等一些小说,对一个初二学生来说,能够写成这个样,已经很可贵了。它和应试作文是本不能相提并论的,是两个档次的东西。它是一创造,是一创造思维的结晶。

韩寒善于观察社会,有一定的积累,所以想到写了就能很轻松地写一些文章,这是一个方面。另外,我想:如果韩寒当时不接那些少儿报刊,不了解中学生写作的总平,不知自己的写作平到底在他的同龄人中于一什么样的程度,那么他也不可能在1997年的三月份一气写那么多的文章。

当然,也有人对这创造神并不抱认同态度。他的班主任就认为他的《书店》恶心,文笔下。当时韩寒很气愤,"宣布"说:今后一百年里,我们初中里没有一篇文章可以超过我韩某人。

来说,韩寒那一阶段写的文章,虽然字里行间已经有一些比如幽默、比喻等他的个人风格,但大分还是有一些"作文"的痕迹,是比较稚的。我认为,他真正比较有思想、比较成熟的文章应该从江苏《少年文艺》1997年9月号的《书店》开始,而且不包括《少年文艺》1997年11月号上的《夕依旧丽》和上海少儿版社《少年文艺》1997年12月号上的《新老师》等。尽《书店》发表在前,《夕依旧丽》和《新老师》发表在后,但从成文时间看,其实《书店》晚于《夕依旧丽》和《新老师》,哪怕只晚几天。《夕依旧丽》、《新老师》等基本上是属于《弯弯柳月河》一个平的,比较一般化,而《书店》则是一篇真正有思想的,为韩寒以后写杂文类随笔和时评打下基础的文章。韩寒于一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时还写过一篇《书店》,虽然也令许多人叫好,但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他初二时写的发表在江苏《少年文艺》上的那一篇(两篇《书店》均收上海人民版社《零下一度》)。说这文章是初二学生写的,简直有令人不可思议。

当然,韩寒不接着再写东西,一方面可能是初三后要迎接中考,课业繁忙;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酝酿写长篇小说《三重门》。我们从他初二以后真正看到他的文章,是参加"首届新概念作文比赛"的文章《求医》、《书店》、《杯中窥人》。写这些文章时,其实他的《三重门》已将完稿了。相比写长篇小说,写这些短文就比较轻松了,这就像一个喝白酒的人,要他再喝啤酒那简直像喝饮料。后来有人以为韩寒是借"新概念"获奖的名气然后再写长篇小说《三重门》的,这是一不了解情况的误会。

他当时一鼓作气写的文章中,有的还发表在广东的《少男少女》、上海少儿版社的《少年文艺》等刊上。上海《少年文艺》1997年12月号上发表的小小说《新老师》也获得了当年度该刊的好作品奖。

发表了韩寒的两篇小说和一篇散文。《弯弯柳月河》还被评为当年的优秀少儿习作。发表在9月号的《书店》的简评中说:韩寒"把自己的笔瞄准了书籍版中的弊端,用少年纯真明亮的眸,透视当代图书可笑可悲之,毫不留情地将其中的荒谬乖戾、欺骗人、蛊惑人之揭示来。在写法上,借用了杂文常用的勾勒形象、比喻、夸张、幽默嘲讽等笔法,把漂亮外表下的招解剖得淋漓尽致,思想开阔,想象丰富,随手拈来,左右逢源,辛辣老到,冷峻犀利,让对手在狼狈尴尬中无可逃…",几乎用尽了能够找得到的形容词。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