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7章媒ti关注(2/3)

在和韩寒的多次接中,我目睹了媒介的过分炒作在韩寒上产生的负效应,地为韩寒的健康成长担心。

然而此后,报界、电视台对韩寒的炒作日益火爆,随之而来的副产品是每天像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飞来的邮件,以及一些女孩追"球星"、"影星"似的对韩寒的"穷追不舍"。于是,我们无奈地看到,早晚自修课用韩寒自己的话来说成了他过"信生活"的时间;上任何课又都恢复到听不的状态,学校为他写作提供的单寝室,也成了他可自由与外界联系的绝好场所,一些与他年龄很不相符的话语会从他的中吐,令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为他脸红。学校的纪律已不在他的中,旷课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有一次甚

期间,一位作家也坐不住了。他觉得大家写得太浅,不如作家思考问题沉,便从浦东赶到金山作采访,打算写一篇有"度"的报。后来在东北和西的许多报纸上也就小报整版、大报半版地现了诸如题为《"偏才"少年选择休学》、《"天才"少年被迫休学引起风波》之类的同一篇"作家版"文章。看了"作家版"的文章后,觉得"作家"到底与"记者"或"撰稿人"不同,有时也想象得太不着边际了。有些我们没过的事情,你这样一写上去后,我们连补都来不及。这毕竟是通讯或者大特写,而不是小说。此文后来让人从2000年7月1日的《圳晚报》上"摘"给《读者》杂志,《读者》杂志又于2000年10月(第20期)上以《韩寒退学》(署名"许青")为题刊登后,"毒"就更广了,连2000年11月25日晚中央电视台(二)关于韩寒的《对话》节目中在介绍韩寒时都采用了里面的一些不准确的说法,如什么韩寒以《穿着棉袄洗澡》一文获"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其实本没这回事。《穿着棉袄洗澡》是韩寒1999年11月8日发表在《新民晚报》上的一篇文章。一篇不够准确的写人的文章,无疑会让人对这个人的"认识"产生偏差。

1999年11月,《浙江日报》主办的《家教育导报》还在筹备,两位记者专程从杭州赶到金山来采访韩寒,并在2000年1月1日创刊号上以《才留级生》为题,介绍了韩寒的情况。此后,韩寒开始受到上海以外省市媒的关注。

1999年12月7日,《解放日报》又以《长篇小说作者=一留级生--松江二中学生韩寒给教育界"难题"》作了报

对韩寒的关注和报,引起了松江二中一些老师和领导的担心和不快。松江二中政教主任洪韵焘在《少女》杂志2000年第8期上呼吁:《千万不要再炒作韩寒了》。洪老师在文中说

2000年4月4日,韩寒开始休学后,上海《青年报》于4月30日以《韩寒休学写小说》为题作了报,引发了全国的又一场媒。许多外地的报刊开始不满足于过去那比较表面化的报,开始由记者自己采写。上海、浙江和吉林等多家电视台也都了"韩寒现象"的谈话节目。

此外,还有一位上海的"著名自由撰稿人"刘建一直在关注和搜集媒关于韩寒的报。在差不多时机成熟后,刘建综合各媒对韩寒的报整理成一篇5000字左右的文章,正好小报一版、大报半版。于是,全国各地的报纸铺天盖地现了刘建的同一篇文章:《一个"特才生"与应试教育》、《"特才生"挑战应试教育》、《"特才生"遭遇应试教育》、《一个"特才生"给应试教育难题》、《"特才生"韩寒给应试教育难题》等等等等。

了众多读者的来信。

一直以为媒对韩寒的炒作,让它自生自灭为好。因此,无论是报社记者来校采访,还是电视台谈话节目,我都一概婉言谢绝,主要是怕一不留意伤害了韩寒。然而现在,我想说一句心中憋了许久的话:请为韩寒想一想,不要再炒作韩寒了!

曾记得,去年(1999年)11月份期中考试刚结束,我校文学社组织了一次南浔之行,韩寒随队前往。途中,他很兴地对我说,这次期中考试我步了,理肯定及格,数学也比以前好,而且很自信地说,期末我的目标是消灭红灯,看着韩寒真诚而兴奋的目光,我打心底里为他兴。因为韩寒是否能把功课学好的关键在于他自己。况且,他要将功课学好,并非像某些媒介不负责任的断言,会牺牲他的"个化发展"。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