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书友海茵茨和zhouyu1976的打赏~~~
对于德国而言,罗尼亚无疑是一个宝贵的油库和粮仓。这个国度在1912年的原油产量
达140万吨,占到了欧洲全
石油产量的60%以上(不包括
库油田);一旦能得到这个国度的加盟,事先已经有不俗原油储备的德国,便基本上再不用为石油不足的问题而担忧。而罗
尼亚同样也是欧洲著名的粮
大国,每年40%的粮
都用于
,这也能极大程度缓解德国国内因兵员大量征召而
现的粮
减产的问题了!
而在当前,情况却完全不同于历史同期的情形。来自霍亨索的老国王尚在,德国在东西两线都获得了重大胜利;奥匈那灾难
的加利西亚战役并没有
现,同盟国在战略上迄今未尝败绩。在德国节节胜利的刺激下,罗
尼亚想要在战争中捞一票的心思也越来越明显。而奥斯曼帝国的对协约国宣战,则更是极大地鼓舞了布达佩斯的那些政客:若非有足够的获胜把握,积弱多年的土耳其人怎么敢如此果断地加
到战争中来?
翻开东南欧的地图便可发现,罗尼亚北临俄国,西接奥匈,南面与保加利亚接壤,东边则是
内陆的澡盆黑海。俄国对伊斯坦布尔早就是垂涎三尺,历代沙皇无不以鲸吞此地为第一要任;而一旦俄国启动夺取这座千年古都的计划,毗邻黑海的罗
尼亚便是俄国人的必经之路!以斯拉夫人那贪婪残暴的特
,罗
尼亚人实在难以想象他们踏上自家国土的情景。
ps:
接到这封信件之后,德国政府大为惊喜。虽然罗尼亚提
的条件苛刻,但这仅仅只是一
漫天要价的博弈手段。重要的是,这一信件已经表明了罗
尼亚那隐隐有倒向同盟国的态度立场,这才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退一万步说,即便是这帮茹饮血的灰
牲
突然转了
,瞬间化
在路途中秋毫无犯的绅士天使,罗
尼亚从自
利益
发,也不能接受俄国攻下伊斯坦布尔之后的情形。如果沙皇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建立起他的统治,罗
尼亚的对外贸易通
就随时都有被俄国人切断的危险;长此以往,罗
尼亚则必然会由于这一原因,而沦为俄国的附庸。相比于俄国,罗
尼亚显然更愿意维持现状,将黑海门
的钥匙继续放在
弱的土耳其人手中。
从战争爆发之日起,德国就竭力鼓动这个位于奥匈东南的小
国家参战,然而
于对俄国的忧惧和战争前景的不明确,罗
尼亚一直都没有正面回应柏林的邀请。而现在,他们已经决定要浑
摸鱼了。
虽然罗尼亚在历史上是加
了协约国一方,但这并不代表这个国家与德奥之间,就有着什么类似于德法之间的那
化不开的夙怨。居住在特兰西瓦尼亚的罗
尼亚人受到匈牙利王国歧视和压迫的民族争端,在民族杂
混居、政权密集林立的
尔
地区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实际上,战前罗
尼亚的政治立场是偏向与德国的,而究其原因,便是他们对俄国的恐惧。
因此,即便是罗尼亚和奥匈之间有着些许的罅隙,但对于德国而言,其政治立场却是完全没有问题。历史上罗
尼亚之所以会在战争爆发的两年之后倒向协约,除了在位48年的老国王卡罗尔一世于1914年10月驾崩之外,俄军在
鲁希洛夫攻势中的辉煌胜利则是最主要的诱因。
除此之外,罗尼亚的国君卡罗尔一世本人,也是一个
定的亲德派——此君本
就是纯正的霍亨索
家族中人,只因其拥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才以炮兵中尉的
份,被莫名其妙地推上了罗
尼亚王国的王位。这一现象在欧洲其实并不少见,当年希腊便曾迎奉了一位丹麦王
来当自家的国王,是为乔治一世。在这
情况下,卡罗尔一世又怎么可能不心属自己的祖国?
在这心态的驱使下,老国王卡罗尔一世登时就以霍亨索
家族中人的
份,向威廉写了一封书信,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表
了想要与德国结盟的意愿。当然了,卡罗尔一世仍然是给
了狮
大开
的结盟前提,即要求德国对奥匈施压,令后者在战争结束后将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割给罗
尼亚。此地是奥匈帝国境内工业颇为发达的地区,仅次于波西米亚和西里西亚。如果罗
尼亚得到此地,在民族、经济、人
等领域都将得到极大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