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2/3)

 ·第五~七段:阐述了孟“仁政”的内容——使民加多的本措施

 第三分(第5-7段),阐述了孟“仁政”的内容──使民加多的本措施。

 ·第二~四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5段阐述“王之始”的理。孟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



 第二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情况。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否定自己论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之矛攻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分过渡到第三分。

研讨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睛之笔,突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民本”思想的现。

 全文可分为三个分。

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说法和拿着刀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第一分(第1段),提“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一步突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政治的。



简要分析

 孟是继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现。运用各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人。

段解

 ·第一段:提“民不加多”的疑问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