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结构“言有序”章法严明。全文由介绍泰山到记叙登泰山经过,进而描写登泰山所见之景,围绕泰山逐层推进,井然有序。作者犹如一个训练有素的导游,先向大家介绍游览地点的概貌,使人对它有总印象,然后带领大家登山观景。途中,说古道今,介绍有关地理知识,发表对泰山景色的看法。全文除第一段以时间为顺序外,以游者行踪为线索,写清了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有条不紊,前后呼应,作者很好地实践了“言有序”的写作理论。
其次,文章剪裁得体,重点突出。本文的重点是写景。介绍泰山,简略处理,写旅游情况,一笔带过后,作者笔墨立即深入中心写游览泰山,很快展开了重点部分的记叙。写景的中心是写观日出,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个全文的重点的呢?一是写夕照图和名胜古迹,惜墨如金,略作勾勒点染,对日出着墨较多,以示突出。在写几样景物中,详略分明,安排合理。二是在写日出时,把从二十八日观晚照后到二十九日的再度登山一段经过,一概略去不提,整个第三段纯写日出情况,非常鲜明突出。本文在剪裁上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深厚功力和桐城派的风格特点。
《登泰山记》的语言简洁而形象。全文450多字,写尽了泰山景色的多姿及作者的豪兴,做到了篇无冗句,句无冗字。全篇以短句为主,适当夹用长句,达到简洁爽朗而不局促,明确形象却不呆板。作者用字精妙,状物传神。“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两句,写泰山夕照,神形俱真。前一句用拟人法写出了雪之厚“负”字用得神奇,写出了山有坡度、层次,远望如人之脊梁。积雪甚厚,山如不胜负重,写出了积雪的深厚感。“烛”字名词动用,形象地写出了雪光的晶莹明亮。“居雾若带然”设喻颇新,把半山云雾写活了。“居”字写出了山腰间的云雾不断簇拥、流动而又基本凝聚成形的动态,使景物有生命地跳动于纸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附:薛福成《登泰山记》
同治四年(1865年),福成参曾公(曾国藩)莫府(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往济宁(山东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绕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黎庶昌莼霁、方宗诚存之、王安定鼎丞(四人均为曾国藩幕客)皆从。
四月既望(十六日),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跻;ㄐ|;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泰山近顶的隘口),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泰山顶,泰山又称岱宗),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请参考第318篇),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偏僻不在主要道路的景点),俱不往,所历未逮兹山百一(游历未及这座山的百分之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美好的景物或境况),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