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好人一个,啥也干不了,这种人我拿了有什么用?第二种可能,求全责备,我好容易发现一个人才,大家来提意见说他有一个什么什么毛病,我是用还是不用呢?第三种可能,就是弄虚作假,一个人才为了能够得到晋升的机会只好做政治秀、做道德秀,东汉末年就是这样嘛,东汉末年因为把道德标准放在第一位就有很多人做假,所谓“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识书”嘛,这个是不行的。既然东汉末年有了这样的弊病,曹操在这个非常时期就必须来矫正,而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所以曹操不能说德才兼备,必须说“唯才是举”
所以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甚至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只要是一个人才,哪怕不仁不孝,你们都尽管推荐给我。所以曹操在处理德才关系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相对于袁绍用人,曹操用人更注重实际,曹操很明白名声是外在的,德也是相对的,而才对于他的事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曹操没有囿于名与实、德与才的无谓的界定与讨论,他径直把用人的指挥棒举向了“唯才是举”可是人都是有缺点的,当面对一些有小贪毛病和立场不坚定的人才时,曹操又是如何做的呢?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那么由此又有了第三个问题,就是“廉与贪”的关系。曹操的做法是什么呢?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虽然提出“唯才是举”的这样一个主张,但并非不要道德,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重视道德的人,他也希望德才兼备。比方说有两个人,一个崔琰,一个毛玠,这两个人就是德才兼备,崔琰和毛玠道德品质之高尚是连曹操本人都非常敬重甚至敬畏的,曹操对毛玠是敬重,对崔琰是敬畏,每次见到崔琰曹操都要肃然起敬啊,那么曹操委托他们去做什么呢?去做选拔官员的工作,重用。但是有些人爱占小便宜,比方说曹操有个老乡叫丁裴,这个人是爱占小便宜的,他当官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工作是管一群牛,结果他干什么事呢?他把家里的瘦牛牵出来,到公家的牛群里面挑头肥牛,他把它换了,他干这个事,结果被罢了官,被人检举了以后罢了官。有一天曹操在路上就碰见他了,碰见丁裴了,曹操就叫着他的字说,文侯啊,你的官印上哪儿去了?丁裴说,哎呦,我的官印我拿去换大过了。然后曹操回过头来对身边的人说,毛玠多次要我重罚丁裴,我说算了吧,丁裴这个人就像会抓老鼠又爱偷东西吃的猫,留着他还是有用的。我想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猫论了,只是他要解释为,不管它偷不偷东西吃,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曹操就是这样一个态度,所以他的做法叫做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