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2/2)

老舍先生的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不也能反映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1987年10月1日晨

呜呼!我无言。

,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当然是老舍先生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胡同没有搬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上,下上白糊糊的一团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上时,从镜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影走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你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神;但是,难也不足以见他这细心贴人的心情吗?

中国有一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一句话了一个真理。一个人除非万不得已绝不会自己抛掉自己的生命。印度梵文中“死”这个动词,变化形式同被动态一样。我一直觉得非常有趣,非常有意思。印度古代语法学家通人情,才创造这样一个形式。死几乎都是被动的,有几个人主动地去死呢?老舍先生走上自沉这一条路,必有其不得已之。有人说,人在临死前总会想到许多许多东西的,他会想到自己的一生的。可惜我还没有这个经验,只能在这里胡思想。当老舍先生徘徊在湖岸边决心自沉时,望湖茫茫,心里悲愤填膺,唤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答,悠悠天地,仿佛只剩下自己孤一人,他会想到自己的一生吧!这一生是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的一生,然而到来却落到这等地步。为什么呢?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自己留在国不回来,著书立说,优游自在,洋房、汽车、声名利禄,无一缺少,舒舒服服地过一辈,说不定能寿登耄耋,富埒王侯。他不是为了自己的祖国母亲,才毅然历尽艰辛回来的吗?是今天祖国母亲无法庇护自己那远方归来的游了呢?还是不愿意庇护了呢?我猜想,老舍先生绝不会埋怨自己的祖国母亲,祖国母亲永远是可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的。他也绝不会后悔回来的,但是,他确实有一些问题难以理解,他只有横下一条心,一死了之。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又有谁能够理解呢?我想,老舍先生还会想到自己院的柿树和,他当然也会想到自己的亲人,想到自己的朋友。所有这一些都是十分好可的。对于这一些难他就一也不留恋吗?绝不会的,绝不会的,但是,有一东西梗在他的心中,像大毒蛇缠住了他,他只能纵,投波心,让弥漫的湖给自己带来解脱了。

两千多年以前,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他行泽畔,心里想的恐怕同老舍先生有类似之吧。他想到:“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他又想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难老舍先生也这样想过吗?这样的问题,有谁能够答复我呢?恐怕到了地球末日也没有人能答复了。我在泪模糊中,看到老舍先生镜,在和蔼地对我笑着;我耳朵里仿佛听到了他那铿锵有节奏的北京话。我浑颤抖,连灵魂也在剧烈地震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