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老板替小伙计在广州官衙捐了个县丞,小伙计打起行李卷,就兴冲冲的赴任了。到后没多久,恰巧张之洞调任两广,对衙署的吏员一考核,就发现了这个小伙计,再有意给他几桩事情去办,小伙计办理得妥妥当当。当时张之洞心想:此人虽然只是一个小吏,但办事的才干,只怕大清国也难找出几个来,这么能干的人,我得把他留在身边,以后有活就让他替我干。
再后张之洞来到湖北,就把小吏带到了身边,小吏但有进言,张之洞言听计从。起初只是个言听计从,再往后,张之洞干脆当上了甩手掌柜,什么政事也不管了,全听这个小吏吆喝,小吏吩咐他什么,张之洞就做什么。官场之人,多闻此事,于是有句话在官场上不胫而走:
两湖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
赵凤昌,就是这个小吏县丞的名字了。虽然他是个大男人,因为他隐于张之洞幕后,对张之洞耳提面命,所以被人戏称为张之洞的一品夫人。
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张之洞所谋所思,尽皆出自于赵凤昌的脑壳。所作所为,尽皆出自于赵凤昌之手。
话说大清帝国,原是有言官制度的,类似于今天的纪检委,但没有执法权,只是一些专门盯紧了各级领导的官员,发现有什么不正之风,就立即上奏。一品夫人赵凤昌事件爆发之后,众言官义愤填膺,纷纷上奏:启奏太后,不得了,我靠不得了了,张之洞那厮,放着正事不干,和一个叫赵凤昌的服务生好上了。
言官纷纷弹劾,慈禧太后就吩咐老干部两江总督刘坤一,带队来解决张之洞的问题。刘坤一来到之后,细一看赵凤昌替张之洞出的主意干的事,由不得怒发冲冠,恶上心头。
看看赵凤昌干出来的好事,他替张之洞建立了陆军测绘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小学堂,普通中学堂,工业,农业,商业,矿业,铁路,方言,理化,省师范,道藏书网师范等学堂,还有武昌路五路小学堂,以及教会所办的博文、文学和文华大学等。感情赵凤昌这一个小伙计,竟然比大清帝国的整个朝廷都能干,数万名官员两百年干不成的活,让他一个人稀哩哩哗啦啦全给干完了。
这人怎么这么能干?
真是太不象话了,赵凤昌这么能干,让那些混日子的庸官们,还怎么混啊?他这么个搞法,岂不是断了庸官的生路,剥夺了大家混日子吃饭的神圣权力?
情知赵凤昌能力过强,居然敢以一人之力,砸整个朝廷的饭碗,已经犯了众怒,刘坤一左思右想,决定舍帅保卒,干掉赵凤昌,保护张之洞。遂上奏建议:将赵凤昌废黜,逐出官场,永不许进入朝政——他一个人比整个朝廷都能干,所以决计不能让他再在官场上折腾了。
由是赵凤昌在张之洞的资助下离开武昌,转道上海,居住于上海南阳路10号,其居所号惜阴堂,从此摩拳擦掌,打定主意要做一番惊天的事业。
第9节风云啸聚上海滩
离开张之洞的赵凤昌,如同离开水缸跳入大海的鲨鱼,从此无人可制。他到达上海之后,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雄厚政治势力。
据革命元老黄炎培在《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一文中称:
…我在上海有一群政治意识不完全相同而一致倾向于推翻清廷,创立民国的战友。其中教育界为主力,包括新闻界、进步的工商界和地方老辈如马良(马相伯)、张謇(季直)、赵凤昌(竹君)…我们在上海很自然的成立起几个据点来,经常集会…又一处是赵竹君的家惜阴堂,张謇来上海,时时会集在那里。而奔走联络这几个据点的是我…
黄炎培先生的社九九藏书网会地位估且不论,我们来看看他提到的,与赵凤昌相提并论的几个人物:
马良马相伯:统领北洋的袁世凯的老上司,早年袁世凯赴朝鲜打天下的时候,职称是“帮办”帮办帮办,就是帮着老领导马相伯办点杂事。再后来,马相伯老人腻歪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进入教育界,创办了上海的复旦大学。所以在这里,黄炎培将他列为教育口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