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八章(2/6)

李信赔笑说:“汤母偶不适,弟前去问安。谁知她老人家因官军两月前在罗猴山给张献忠打得大败,总兵张任学已经问罪;左良玉削职任事,罪图功;熊文灿也受了严旨切责,怕迟早会逮京治罪。舍内弟在襄总理衙门官,也算是熊文灿的一个亲信。汤母很担心他也会牵连获罪,十分忧虑,所以弟不能不在汤府多留一时,设法劝。来的时候,在宋门外又被一群逃荒的饥民围住,其中有不少是咱们陈留、杞县同乡,少不得又耽搁一刻。劳诸兄久候,恕罪恕罪!”

山一见他就抱怨说:“伯言,汤府里什么事把你拖住了?你看,已经快近中午,我们等不着你,已经上香,开始作诗。今日不命题,不限韵,不愿作诗的填词也行,可必须有所寄托,有‘兼济天下’之怀,不可空赋登,徒,寄情闲适。目今天下溃决,沧海横,岂‘悠然见南山’之时耶?…快坐下作诗!什么事竟使你姗姗来迟?”

从宋门去禹王台要从大校场的东辕门前边过,这条路也就是通往陈留、杞县、睢州、太康和陈州等地的官。现在有成群结队的难民在这条路上走着,也有倒卧路旁的。李信目惊心,不愿多看,不断策,一直跑到禹王台下停住。一个仆人已经在这里张望多时了。

山说:“你快坐下来作诗吧,一炷香三停已经灼去一停了。”

“宋先生同我们谈了些江南情形,令人慨万端。他过于谦虚,不肯作诗,找老士闲谈去了。”

李信立刻去禹王台找到来献策,携手登九仙堂,凭栏眺望一阵,说

“献策兄,我本来想同足下畅谈天下大事,恭聆见,可惜请社友诗兴正,且此间亦非议论国事地方,只好下午请移驾寒斋赐教。昨日兄云有一事须弟帮忙,可否趁此言明,以便效劳?”

不得决东海之洗父亲的这个污。魏忠贤失败之前,升李白为兵尚书衔,以酬谢他首建生祠之功。由于李信苦谏,李白称病返乡,同时和阉党的关系也稍稍疏远。不久崇祯登极,诛除阉党,因知李白与阉党结不,将他从轻议罪,判为徒刑三年“输赎为民”了事。李信在二十岁那年,中了天启七年丁卯科举人,由于家关系,绝意仕途,不赴会试。明末士大夫间的门成见和派系倾轧,十分激烈。李信尽有文武全才,却因为他父亲名列阉党,受地方上缙绅歧视。特别是杞县离商丘只有一百多里,本县缙绅大不少与商丘侯家沾亲带故,互通声气。侯家以曾经名列东林,自标榜。凡是与侯家通声气的人,更加歧视李信。李信愈受当权缙绅歧视,愈喜打抱不平,周济穷人,结江湖朋友和有才能的“布衣之士”歧视他的人们因他立正派,抓不到什么把柄,又因他毕竟是个举人,且是富家公,更有些有力量的亲戚朋友,对他莫可如何。李信见天下大,很读“经世致用”的书。他对国家治本问题看得愈清,愈讥笑那班只知征歌逐酒、互相标榜的缙绅士大夫,包括候公方域在内,不过是“燕雀于堂上”①罢了。如今他因-济了一群逃荒难民,被人恶言讥评,揭他父亲是阉党这个臭,使他十分痛苦和愤怒,但也无可奈何。

禹王台这个地方,相传秋时晋国的音乐家师旷曾在此审音,所以自古称台。到了明朝,因将台后的碧霞元君庙改为禹王,所以这地方也叫禹王台。禹王台的西边有一阁,上塑八仙和东王公,名为九仙堂。这九仙堂背后有座小塔,塔后有井一极甘洁,名叫玉泉。围绕玉泉有不少房,形成一座院落,称为玉泉书院。实际上并无人在此讲学,倒成了大梁文人诗酒雅集的地方。这时重已过去十天了,西风萧瑟,树叶摇落,禹王台游人稀少。士们因为今日是杞县李公和陈留陈举人在此约朋友饮酒作诗,一清早就把玉泉书院打扫得一二净,不让闲人去。

献策笑着说:“大公有一乡试同年,姓名金星字启东,可还记得?”

山别我急着作诗,先让我同宋先生谈几句话。怎么,宋先生何在?”

“自从天启七年乡试之后,十二年来我们没再见面。去年弟来开封,遇到一个卢氏县人,听说他同人打官司,坐了牢,把举人功名也丢了。上月听说他怎么投了李自成,下在卢氏狱中,

①燕雀于堂上--这是《孔丛》中一个著名的比喻,原文是:“燕雀堂,母相哺,煦煦然其相乐,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不变,不知祸之及己也。”

李信因宋献策才从江南回来,原想今日同他在后乐堂中畅谈天下大事。后因晚上陈山同几位社友去找他,一定要在今天来禹王台补行登,他不好拒绝,只好同意。这几个社友除陈山是个举人外,还有两个秀才和三个没有功名的人。这班朋友有一个共同之,就是到国事不可收拾但又无计可施,在一起谈到国事时徒然慷慨悲歌,甚至常有人在酒后痛哭涕。李信喜同他们亲近,加他们的诗社。但有时心中也厌烦这班人的空谈无用。当李信随着仆人走玉泉书院时,社友们已经等候不耐,停止谈阔论,开始作诗填词。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