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全都是混账王八,家里开着
帽店,动不动拿
帽
给老
,不怕亏本!老
说东,你们不说西;老
说黑的是白的,你们也跟着说黑的是白的。自古至今,哪有酬神唱戏把戏台
搭在神
后?老
故意那么说,你们就对我来个老母猪吃黍
--顺杆
上来了。照这样下去,咱们这支人
非砸锅不成,打个
的天下!从今日起,以后谁再光给老
米汤,光给老
帽
,老
可决不答应!”
“开以来又作了若
首,但无甚惬意者,只可供覆瓿①而已。”
大家唯唯称是。每个人都重新到张献忠待
下平易。亲切、
怀坦率,同时大家的脸上重新挂
轻松的笑容。有一个叫
常建的中年人,原是张大经的请客,恭敬地笑着说:
。庙门前场太小,咱的将士多,看戏不方便。我看这庙后的地方倒很大,不如把戏台
搭在庙后。”
“大势是明摆着的,不用智者也可以判断后果。第一,朝廷上大小臣工①向来是党同伐异,门之见甚
。杨文弱纵有通天本领,
蒙崇祯信任,也无奈朝廷上很多人都攻击他,遇事掣肘。尽
那班官僚们也痛恨义军,可是对杨嗣昌的督师作战却只会坐在
枝上说风凉话,站在岸上看翻船。如此一个朝廷,他如何能够有大的作为?第二,崇祯这个人,目前焦急得活像
锅台上的蚂蚁一样,加上
情一贯刚愎急躁,对待臣下寡恩。别看他目前十分
信杨文弱,等到一年两年之后,杨文弱劳师无功,他
上会变为恼恨,说罚就罚,说杀就杀。第三,近年来明朝将骄兵惰,勇于殃民,怯于作战,杨文弱无术可以驾驭。时日稍久,他们对这位督师辅臣的话依样不听,而杨也对他们毫无办法。他的尚方剑只能够杀猴
,不能吓住老虎。还有第四,明朝的大将们平日拥兵自重,互相嫉妒,打起仗来各存私心,狼上狗不上。有此以上四端,所以我说这战事
本不用担忧,胜利如
在掌握之中。”
“好!…怎样离间这一群王八们?”
“我正在思索离间之策。一俟想最善之策,即当禀明大帅斟酌。”
“自古创业之主,能够像大帅这样礼贤下士,推诚待人的并不罕见,罕见的是能够像大帅这样喜听逆耳忠言,不喜
听奉承的话。如此确是古今少有!我们今后必须竭忠尽虑,看见大帅有一时想不到的地方随时
言,辅佐大帅早定天下,功迈汉祖、唐宗。”
潘独鳌说:“目前我们第一要拖时间,不使官军得手;第二要离间他们。既要离间杨嗣昌和几位大将不和,也要离间左良玉同贺疯不和。总之,要想办法离间他们。”
张献忠沉说:“你说得很有
理。徐军师也是这么看的。不过,伙计,目前杨嗣昌这王八
调集人
很多,左良玉和贺人龙等一班大将暂时还不敢不听从他的调遣,我们用什么计策应付目前局势?”
献
自从谷城起义以来,潘独鳌参与密仪,很见信任,自认是张良、陈平一人
,日后必为新朝的开国功臣。他喜
作诗,
鞍上挂着一个锦
,作好一首诗就装
去。遇到打仗时候,他将诗
系在
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使遗失。现在张献忠带着他看过关帝庙前搭戏台
的地方以后,就拉他在草地上坐下,屏退左右,小声问
:
献忠捋着大胡,微微
。虽然他立刻意识到常建的话里也有阿谀的成分,但是他觉得听着还舒服,所以不再骂人。他站起来,在掌文案的潘独鳌的肩上一拍,说:
潘独鳌回答说:“此事我已经思之熟矣。杨嗣昌在朝廷大臣中的确是个人才,明练达。倘若崇祯不是很怕大帅,决不肯放他
京督师。但是别看他新官上任三把火,到
来也是无能为力。”
“怎见得?”
“走,老潘,跟我去走走,有事商量。”
“本帅一贯不喜帽
,
不得你们各位多
逆耳忠言,不要光说好听的。咱们既然要齐心打江山,我就应该
到从谏如
,你们就应该
到知无不言。这样,咱们才能把事情办好。对吧?”
“老潘,杨嗣昌到襄以后,确实跟老熊大不一样,看来他等到襄
巩固之后,非同咱们大
一仗不可。伙计,你有什么好主意?”
片刻沉默过后,开始有一个人说好,跟着第二个人表示赞成,又跟着差不多的人都说这是个好主意,使将士们看戏很方便。还有人称赞说:像这样的新鲜主意非大帅想不来,也非大帅不敢想。张献忠把胡
一甩,
睛一瞪,桌
一拍,大声骂
:
①覆瓿--古人说自己的著作无足重视便说只可覆瓿。“瓿”是盛酱的瓦罐儿。
“好。咱们都想想。老潘,近来又作了不少诗吧?”
①臣工--见本书第一卷第15页注释。
看见左右几个喜阿谀奉承的人们有的脸红,有的害怕,有的低下脑壳,献忠觉得痛快,但又不愿使他们过于难堪,突然哈哈大笑,把尴尬的局面冲淡。他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