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九章(2/7)

“什么?筹措军饷的建议?…快读给我听!”

①大风霾--刮黄沙尘,天昏地暗,古人叫大风霾。

崇祯继续向祖宗祷告,满怀凄枪,泪盈眶,几乎忍不住要在祖宗前痛哭一场。祝祷毕,走殿门,看见有一的古槐枝落在地上,枝梢压在丹陛上还没移开。他想着这一定是祖宗不兴他的筹饷打算,不然不会这么巧,不早不晚,偏偏在他默祷时狂风将树枝断。这一偶然事件和两年前大风落奉先殿的一个鸱吻同样使他震惊。

“什么人上的本?”

看过以后,他不禁慨地说:“如今还有什么‘四海升平’,还说什么‘万几清暇’!”他摇摇,又背着手走往文华后殿。正要踏上后殿的白玉台阶,一抬看见了殿门上边悬的横匾,上写着:“学二帝王王①治天下大经大法。”这十二个字分作六行,每行二字,是万历皇帝的母亲孝定太后的御笔。她就是武清侯李国瑞的姑祖母。崇祯到心中惭愧,低了后殿的东阁,默然坐了很久,取消了为向戚碗借助的事召见阁臣。

大风霾①继续了两天,到第三天风止了,天也晴了。气温骤冷,竟像严冬一样,惜薪司不得不把为冬天准备的红篓炭全大内,供给各殿升火御寒。在上朝时候,崇祯以上天和祖宗迭次以灾异“示儆”叫群臣好生修省,挽回天心,随后又问群臣有什么措切办法。一提到筹措军饷,大家不是相顾无言,便是说一些空的话。有一位新从南京来的御史,名叫徐标,不但不能贡献一个主意替皇上分忧,反而跪下去“冒死陈奏”说他从江南来,看见沿路的村落尽成废墟,往往几十里没有人烟,野兽成群。他边说边哭,劝皇上赶快下一圣旨罢掉练饷,万不要把残余的百姓都去造反。跟着又有几位科、官跪奏河南、山东、陕西、湖广、江北各地的严重灾情,说明想再从老百姓上筹饷万万不可。崇祯听了科、官们的跪奏,访徨无计,十分苦闷,同时也十分害怕。他想,如今别无法想,只有下狠心向皇亲们借助了,纵然祖宗的“在天之灵”为此不乐,事后必会鉴谅他的苦衷。只要能筹到几百万饷银,使“剿贼”顺利成功,保住祖宗江山,祖宗就不会严加责备。

王承恩又小声细气地说:“这奏本中写的是一个筹措军饷的建议。”

①二帝三王--二帝指尧、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武王。这是儒家所理想的上古君主。

李琏在疏中痛陈他对于江南目前局面的殷忧。他首先说江南多年来没有兵燹之祸,大兼并土地,经营商业,只知锦衣玉,竞相奢侈,全不以国家的困难为念。他指秦、晋。豫。楚等省大源是大们只知-削小民、兼并土地,致使贫富过于悬殊。即使在丰收年景,小民还不免啼饥号寒;一遇荒歉,弱的只好辗转饿死路旁,壮的就起来造反。他说,今日江南看起来好像很平稳,实际上到都潜伏着危机;如不早日限制富豪大兼并土地,赶快解救小民的困苦,那么秦、晋、豫、楚瓦解崩溃的大祸就会在江南同样现。他在疏中要求皇上毅然下诏,责令江南大自动报产业,认捐兵饷,倘有违抗的,就把他的家产充公,一也不要姑息。另外,他还建议严禁大兼并,认真清丈土地,以平均百姓负担。这一封奏疏很长,还提到历史上不少朝代都因承平日久,豪兼并,酿成天下大,以致亡国的例,字里行间充满着忠君忧国之情。

他打算在文华殿召见几位辅臣,研究他的计划。可是到了文华殿他又迟疑起来。他担心皇亲国戚们会用一切的和的办法和他对抗,结果无救于国家困难,反而使皇亲国戚们对他寒心,两不得一。他在文华殿里停留很久,拿不定最后主意。这文华殿原是明代皇帝听儒臣讲书的地方,所以前后殿的上挂了几副对联,内容都同皇帝读书的事情有关,在此刻几乎都像是对崇祯的讽刺。平日“勤政”之暇,在文华殿休息的时候,他很喜站在前欣赏这些对联,但今天他走过对联前边时再也没有心情去看。他从后殿踱到前殿,好像是由于习惯,终于在一副对联前边站住了。他平日不仅喜这副对联写得墨饱笔圆,端庄浑厚,是馆阁中的上乘,也喜它的对仗工稳。如今他忍不住又看了一遍。那副对联写

崇帧听王承恩读完这封奏疏,心中很受动,又接过来亲自细看一遍。关于清丈土地的建议,他认为缓不济急,而且困难较多,没有多去考虑,独对于叫江南大输饷一事觉得可行,也是目前的救急良策。当前年冬天满洲兵威胁京师的时候,卢象升曾建议向京师和畿辅的官绅大劝输军饷,他也心动过,但不像现在更打动他的心。江南各地确实太平了多年,异常富庶,不像京畿一带迭遭清兵破坏,且连年天灾不断。他想,目前国家是这般困难,这般危急,叫江南大们捐输几个钱,使国家不至于瓦解崩溃,理所应该

四海升平,翠幄雍容探六籍;

“是一个太学生,名叫李琏。”

大风断了。”

崇祯怀着十分矛盾和焦急的心情回到乾清,又向御案前颓然坐下,无心省阅文书,也不说话,连听见女和太监们在帘外的轻微脚步声都到心烦。他用指在御案上连写了两个“饷”字,叹了气。当他在焦灼无计的当儿,王承恩拿着一封文书来到面前,躬小声奏

万几清暇,瑶编披览惜三余。

“启奏皇爷,有人上了一本。”

崇祯厌烦地说:“我不看。我没有闲心思看一个太学生的奏本!”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