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十二章(2/7)

当文武百官在五更人朝时候,一千多畿辅和山东土民由二十几位老人率领,来到长安右门外边。曾经率领乡里弟打过清兵的姚东照老先生也参加了。他们绝大分是濒于破产的中小地主,但他们所代表的利益大大超了他们所属的阶级,也反映了农民、中小商人和手工业主的利益。昨天上午他们见到了皇上的御批,使他们大为失望。他们这一群老人当即又写了一封痛陈苦情的奏本,送往通政司。通政司因皇上已有旨叫他们“毋庸逗留”京城,且见奏本中有些话说得过于激切,不肯收下。他们不如何恳求,都无用。他们无奈,便趁着今天是常朝的日奏本“伏阙上书”古代的所谓阙就是门。拿明朝说,就是午门。但如今老百姓向皇帝“伏阙上书”不惟望不见午门,连承天门也无法走近,只能跪伏在长安右门以外。明代的文武官员多住

“曹伴伴,畿辅和山东有千余士民伏阙上书,你可知?”

崇祯不再问下去,挥手使曹化淳和王承恩退。他知百姓们所奏的情形都是真的,然而他想:目前军饷无着,如何能豁免征派?国库如洗,如何有钱赈济?他提起朱笔,迟疑一阵,在这个本上批

“吃烟,吃烟!难真有人来吃燕京?唉,禁又禁不住,不禁又很不吉利!”

“东厂和锦衣卫侦事番随时侦察,尚未见这些百姓们有何轨外言行。他们白天有人在街上乞,夜间就在前门外宿街。五城御史与五城兵司随时派人盘查,亦未闻有不法之事。”

“都是真的良民么?”

①黄纸、白纸--黄纸指皇帝诏书,白纸指地方官吏的文书、告示等。

①每--同“们”元、明人常把“们”字写成“每”字。“们”是当时人民群众新造的字,尚不十分行。

两天以后的一个早晨,五凤楼上传来第一通鼓声。文武百官陆续人端门,都到朝房等候。有些人在窃窃私语,议论着新增的练饷所引起的全国舆论哗然,百姓更加同朝廷离心的情况;有的在闲谈着湖广和四川等地的战争消息;还有人在谈论着近来的满洲动静。但人们今天最关心的是练饷。尽许多人嘴里不谈,心上却挂着这件大事。他们避而不谈,只是怕惹祸罢了。

他这个人。考选结果,吴昌时升转为礼主事,大失所望。吏是一个衙门,全国官员的除授、调任、升迁、降职和罢免,都归吏职掌。吏科结事中虽然品级只是从七品,却在朝廷上较被重视,是所谓“言官”和侍从之臣,不但对吏的工作有权监督,且对朝政有较多的发言机会,纳贿、敲诈、勒索的机会较多,前程也宽。礼主事虽然是正六品,但礼是个冷衙门,而主事是“曹”即事务官,所以反不如从七品的给事中受人重视。吴昌时没得到他所理想的职位,认为是薛国现卖了他,怀恨在心,伺机发。近来他风闻皇上因李国瑞的事对薛国观心怀不满,并且皇戚们同几个大太监暗中合谋,要将薛国观逐朝廷,他认为时机到来,上疏揭发薛国观的一件纳贿的事,尽量夸大,行报复。崇祯正想借一个公开题目将薛国观逐内阁,看了这封弹章,不待审查清楚,也不待薛国观自己奏辩,便决定从严分。他立刻提起朱笔,写了一手谕:

他下的这一御批只是想把老百姓敷衍京,以免“滋事”他样样事都不顺心,无数的困难包围着他,不觉叹长气。为图得心中片刻安静;他竭力不再想各省灾荒惨重的问题,略微迟疑一下,另外拿起一封洪承畴从山海关上的奏本。每次洪承畴的奏疏来到,不是要饷,就是要兵,使他既不愿看,又不能不看。现在他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看完引黄,知是专为请求解除吃烟的禁令,并没有提兵。饷的事,才放心地打开奏疏去看。原来在半年以前,他认为“烟”和“燕”读音相同“吃烟”二字听起来就是“吃燕”对他在北京坐江山很不吉利,便一时心血来,下令禁止吃烟,凡再吃烟和植烟草的杀。但烟草从吕宋传中国闽。广沿海一带已经有八十年以上历史,由戚继光的队将这嗜好带到长城内外,也有七十年的历史,所以他的上谕不但行不通,反而引起驻扎在辽东的将士不满。现在洪承畴上疏说“辽东戍卒,嗜此若命”请求他解除禁烟之令,仍许北直和山东民间植,并许商人自浙、闽贩运。崇祯将这封奏疏放下,心中叹

文武百官到了皇极门外,照文东武西,再照衙门和品级区别,排成两班,恭立在丹墀之上。四个御史官分班面向北立,负责纠仪。

秉笔太监回奏:“皇爷确实兔过两省受灾州、县钱粮,不过他们的本上说‘黄纸虽免,白纸①犹’。看起来小民未蒙实惠。”

崇祯向站在边伺候的秉笔太监王承恩问:“朕不是在几个月前就降旨恩免山东和畿辅的钱粮了么?”

览百姓每①所奏,朕心甚悯。着、兵衙门知,究应如何豁免,如何赈济,妥议奏闻。百姓每毋庸在京逗留,以免滋事,致于法纪。钦此!

崇祯命一个太监立刻将手谕送去,又继续批阅文书。有十来封奏疏都是畿辅、山东、河南、陕西、湖广和江南各省地方官吁请减免钱粮和陈报灾情的奏疏,其中有一本是畿辅和山东士民一千多人来到京城上的,痛陈这两省地方连年灾荒,加上清兵焚掠和官军供应浩繁的情况。他们说:“百姓生计,已濒绝境;倘不速降皇恩,蠲免新旧征赋,杜绝苛派,拨款赈济,则弱者辗转死于路,而者势将群起而走险,大将愈不堪收拾矣。”崇祯看完了这个奏本,才知畿辅和山东土民有千余人来到京城上书,一时不知应如何理。恰巧东厂提督太监曹化淳来乾清奏事,崇祯就向他问

曹化淳躬回奏:“婢知。这一千多士民在三天前已经陆续来京,第一次向通政司衙门递本,因有的奏本不合格式,有的有违碍字句,通政司没有收下。他们重新联名写了一本,今日才送到御前。”

薛国观任首辅,贪读营私,成何话说!着五府、九卿、科、即这议奏闻!

今天是常朝,比每天“御门决事”的仪制隆重。早在五更之前,六只大象就已经由锦衣官押着穿彩衣的象从宣武门内西城的象房牵到,在午门前的御两侧悠闲地走动着。午门上二通鼓响过之后,六只大象自动地走到午门的前边,站好自己位置,每一对左右相同,同锦衣旗校一起肃立不动。三通鼓响过以后,午门的左右偏门掖门一齐打开了。(中门是御,平时不开。)一队锦衣将军、校尉和旗手走午门,在内金桥南边,夹着御,分两行整齐排列,肃立不动。校尉手执仪仗,旗手专执旗帜。同时担任仪仗的一群太监从来,在丹墀下边排班站定。班尾是两对仗,金鞍、金镫、黄丝辔、赤金嚼环。尽崇祯在上朝前总是乘辇,从不骑,但是四匹漂亮而驯顺的御总是在三六九上朝前时牵到伺候,成为仪仗的组成分。另外四个太监拿紫檀木雕凳,以备皇帝上时踏脚,站在仗旁边。夹着丹陛左右,肃立着两行扈驾侍朝的锦衣将军,穿铁甲,佩弓、矢、刀、剑,红缨铁盔帽。又过片刻,午门上钟声响了。文武百官匆匆地从朝房中走,从左右掖门人内。当最后一个官员去以后,一对一对大象都把鼻互相搭起来,不许再有人随便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