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七章(2/10)

“必须赶快东征,一战打败吴三桂,夺取山海卫,不要养痈成患!”

刘宗李侔主张持重,但是不予重视,坐着回答说:

“你说,你说。孤正要听你忠言。”

李自成在片刻间所想到的各地局势,御前的文武大臣们因为都是参预帷幄的人,能见到各军情塘报,所以同样清楚。但是因为各怀隐忧,一时间竟无人说话。李自成也不等待,望着刘宗

李自成的神更加严峻,但没有即刻说话。他的光在刘宗等武将和、宋等文臣们的脸上扫了一遍,而脑海里却闪电般地同时想起了许多足以使他心烦的情况。近来从各地来的军情塘报和密奏,他知河南汝南这个重要地方,已经被劣绅地痞占据,最早被他派兵攻破的并委派了地方官的郊县城,新近又落明朝的地方官绅之手。另外,从去年十月起,依靠他的声威,不靠兵力,差人传牌到豫东和山东各地,百姓驱走了原有官吏,打开城门迎降。可是近来情况已经在变,各地因无兵弹压,绅民不服,谣言蜂起,派去的州、县官无力理事,朝不保夕。他不能不想到,倘若吴三桂准备就绪,与江南明臣联络,为崇祯缟素发丧,倡言复国,号召天下,从湖广到河南,到山东,到徐砀一带,北连畿辅各府、州县,必将动,与我为敌,如何是好?…想到这里,他忽然下了决心,在心中说:

李自成又望着李过问:“补之,你的意下如何?”

虽然在李自成看来,顾君恩的建议不无理,但是他看见李过和刘宗都在摇,分明是极不赞成。他们是大顺朝中极其重要的两位大将。李自成不能不重视他们的态度,随后向刘宗

“武将们都主张讨伐。兵贵神速,越快越好。”

刘宗从椅上站起来,魁梧的,骨棱棱的眉定刚毅的神情,突的颧骨上似乎微微地动了几下。他将两只大手抱拳前,用斩钉截铁的气说

李过恭敬地站起来说:“吴三桂在家书中称我为贼,决意与我为敌,必将一战。臣以为迟战不如速战;拖延时日,于我不利。我军驻北京以后,军纪已不如前,虽然汝侯令严,已经斩了几个违犯军纪的人,但败坏军纪的事,仍在不断发生。倘若赶快师东征,全军同仇敌汽,军心可立刻振作。任臣暗中担忧,如果拖延下去,一月之后,我军暮气已,军纪将大大不如今日,想打一场恶战,恐怕晚了,所以汝侯决主战,侄臣十分赞同。此事迫在前,无可回避。至于登极大典之事,请恕侄臣死罪,不妨推迟一步。”

“皇上,我们初到北京,脚跟没有站稳,遇到吴三桂与我为敌,这一仗关乎胜败大局,非打不可。臣为打仗着想,有意见只好说来,不说来便是对皇上不忠。”

“捷轩,你说你的主张!”

刘宗继续说:“我军来到北京的人号称有二十万众,实在说兵只有六万,连沿路投降的明兵,合起来七万多人。这六万兵,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看家本钱,其中有分将士的士气已经大不如前。吴三挂有关宁兵三万多,加上新近从关辽民中征调的丁壮,合起来有四万多人。假若我们将全六万兵派去讨伐,留下一万多人戍卫北京,比吴三桂的关宁兵只多了一万多人。所以这是一次兵力相差不多的大战,也是一次苦战。可是我们必须赶快取胜,不能够屯兵于城之下,拖延时日。倘若战事拖延不决,一旦东虏南下,畿辅各地响应吴三桂,对我军十分不利。何况,据刘二虎所得探报,吴三桂在海边屯积的粮草足可以支持半年以上,我们最多只能携带十日之粮,又不能指望附近各州县百姓支援,与我们在河南、湖广各地时情况不同。所以这次讨伐吴三桂,一则是势在必行,二则是全力以赴,三则是必须一战将吴三桂打败。打败了吴三桂,夺占了山海关,然后迅速回师,经营北京近畿,方好立于不败之地,使满鞑不敢南下,也使河北、河南、山东各地官绅士民不敢反叛大顺。献策,你是军师,你说是么?”

顾君恩站起来说:“臣以为,一面大军东征,不可迟误,一面如期举行登极大典,以正天下视听。此二事并不相传,可以同时行。陛下以为然否?”

“再推迟登极大典将动摇朝野视听,也会大失三军将士之望。顾学士,你有何更好主张?”

“捷轩,武将们有何主张?”

所言者,只是我朝的明显大患。臣以为北京一带形势关乎四海视听,该用兵讨伐的必须火速讨伐,使局面早日澄清,以震慑各地反侧之心,使之不敢公然叛,亦使东虏不敢南犯。”

宋献策十

李自成听到李过建议他推迟登极大典,登时脸一寒,心中一震。但忽然镇静下来,李过是他的亲侄儿,对他怀着无限忠心,这建议不可不认真思忖。然而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想着顾君恩必有妙计解此难题,随即向顾君恩问

李自成说:“不,你说吧。你在我大顺朝位居文武百官之首,一言九鼎。虽然要大家各抒己见,可是孤等着你一槌定音。”

刘宗很不满文臣们的态度,傲慢地瞟了顾君恩和喻上猷一,仍然坐在椅上,冷然说

“陛下,可以请文臣们各抒见!”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