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哪能不湿鞋,百密一疏,百密一疏啊…申时行立刻就恳请辞职,万历坚决不批。可这回老申是动了真格,铁了心,坚决不干了。已经晚节不保,何苦还赖在这个位置遭人痛骂?老夫不是朱一刀,那丫脸皮厚;老夫已经古稀,不堪忍受如此侮辱!坚决不再干下去了。皇您还是另请高明!
万历痛苦地批了这封辞呈。
第134章
申时行走了,万历其实还不算太头疼。但是他一走,直接就引发了蝴蝶效应:许国也交了辞呈,也撂挑子了。原因很简单,连申时行都被逼走了,这烂摊子岂不是要落在自己身?这可不行,谁愿意干谁干,反正老夫是不干!
王锡爵一直在老家陪着生病的老娘,许国也不干了,内阁自然就剩下了王家屏那个二愣子。皇很不喜欢他,他自己也心知肚明,不过还是那句老话:我是给大明当官,不是给皇当官,皇喜不喜欢是他的事,干不干活是我的事。可内阁这么多的事情王家屏一个人怎么整的过来?
王家屏这才体会到许国那个老家伙的精明。这么大的一个烂摊子,臣就是变成神仙也搞不定啊!这活实在是没法干,他也向皇提出了辞呈!这下万历真的头疼了,你们都走完了朕指望谁去?内阁这么多的事情总要有个人来负责?这下他坚决不批,而且把王家屏给提拔为内阁首辅,好歹他还能替自己背背黑锅,做做挡箭牌。
可是内阁只有他一个人根本就不够用!提升为首辅,级别倒是高了,可这肩的担子也重了,还是得弄几个人补充进来才行啊!这个时候万历终于体会到了申时行的好处,他在辞呈专门提了两个人,说他们可以担当重任,内阁交给他们皇还是可以放心地!
这俩人一个是吏部左侍郎赵志高,一个是礼部右侍郎张卫。
申时行的眼光的确非常人可比,这两个人不论谁都能独当一面,把握大局。赵志高也是个牛脾气,而且是心学中人,其造诣极深。他是隆庆年间的进士,后来进了翰林院当编修。万历初年的时候,好不容易升到侍读,却因为不听当朝首辅张居正的话,被发配到了广东当副使。要说这位仁兄确实挺牛,大家都唯张居正马首是瞻,唯独他偏偏要和张居正对着干。这一发配到广东,大家都以为他这辈子算是完了。
广东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南蛮荒野之地!分到那里去当副使,这辈子算是回不来了。但张居正死了以后,还是有人想起了他和张居正对着干的光荣事迹,于是把他提为解州同知,没过多久又把他调到南京太仆寺去当寺丞。虽然是个清水衙门,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消沉下去,反而时不时地和一些心学之人相互讨论学习。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有心人看在眼里,于是其职位也慢慢地往升着,历任国子监司,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等,没过两年就被奉诏入京当了礼部左侍郎。而且在职期间深受申时行的赏识。
一个能与张居正公开叫板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大明朝野如是说。所以能被申时行看重直接提拔进内阁当东阁大学士。
至于张卫,其经历也极为坎坷。但与赵志高相同的是,他也曾在张居正时代和老张过不去。所以他也被提进了内阁,而且此人一向只看重人际关系,却不在乎政治前途。平时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跟人出去喝酒吃饭。他和赵志高在不仅在性格是两种人,而且其兴趣爱好,出身也不一样。把这两个人捏在一起,申时行还是费了一番苦心的:只有两个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内阁才能保证相对的客观公正,不至于被百官们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