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一节-第二十五节(1/10)

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二十一节-第二十五节

第二卷luan世豪雄篇第十一章长河落日第二十一节

八月初八日,凌晨,栎yang。

长公主没有召见周忠和李玮。刘放传旨,两位大人到驿馆休息,静候圣旨。

正如事前所料,长安的大臣们迫于形势,不得不接受张燕的胁迫,和张燕联手夺取长公主的权柄。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十四年前的洛yang兵变。当年董卓进京后,太傅袁隗和朝中大臣们也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帮助董卓夺职了何太后的权柄,废黜了少帝,重建了皇统,当时的尚书令士孙瑞甚至还借助《chun秋》经义为废黜少帝作了一番辩解。

十四年后,这一幕再次重演,朝堂上的武人和士人再次联手,这是不是意味着长公主命在旦夕,大汉社稷将再次遭受浩劫?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大将军了。当年何进被jian阉杀了,太傅袁隗以毫厘之差丧失了北军控制权,结果董卓进京,局势再不可挽救。今天呢?今天张燕同样控制了北军,但侥幸的是,大将军征伐在外,大将军手上还有最qiang悍的胡族铁骑,大将军还有挽救局势的可能。

丞相蔡邕病倒了,他qiang自支撑着shenti,继续守护在长公主shen边。虽然他知dao自己的生命已经岌岌可危,但他不愿放弃,他还有很多事要zuo,很多心愿没有完成。他看完周忠和李玮送来的奏章后,沉默了很久。

朝廷现在要zuo的事,也是自己一直想zuo的事。对于社稷的中兴大业来说,当务之急是限制长公主的权柄,最大程度地削减大将军手中的兵权,为小天子顺利主政打下基础。不chu意外的话,六年后小天子就要主政,而这六年时间,将是决定大汉命运最关键的六年。此次长安爆发兵变危机的gen源,其实就是因为外朝急于削减大将军的兵权,想把大将军对社稷的威胁,对小天子主政的威胁降到最低,然而,事与愿违,大将军走了,北疆武人ma上举起了屠刀。

北疆武人是军功阶层,是朝堂上一guqiang大的力量,他们现在成了阻碍大汉中兴的一dao无法逾越的障碍。这dao障碍如果不能妥善chu1置,不能让他们迅速rong进朝堂,后果不堪设想。

自己一直试图把军功阶层拒于朝堂之外,但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失败了。虽然军功阶层中的很多人都chushen于黄巾,但他们现在是大汉的臣子,朝廷要正视他们的功勋,要把他们手里的力量转化为稳定社稷的力量。在如今对抗已经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在军功阶层要求进入朝廷的愿望越来越qiang烈的情况下,在他们已经用战刀打开了朝堂大门的情况下,朝廷不guan是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是投降也好,是因势利导也好,都要敞开xiong怀接纳他们了。

大将军和军功阶层是一ti的,两者之间的利益密不可分,这一点朝廷有清醒的认识。不过朝廷一厢情愿地认为把大将军的问题解决了,军功阶层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现在看来这个理解大错特错。大将军是大将军,军功阶层是军功阶层,两者之间的利益虽然密不可分,但的的确确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利益群ti。大将军不能代表整个军功阶层,大将军的个人利益更不能代替军功阶层的整ti利益。

长公主和朝廷在这一点上完全理解错了,接着zuochu了错误的判断,制定了错误的策略,以致于引爆了一场危机。

错误需要人承认,引爆危机的责任需要人承担,自己是丞相,当然应该承担这个责任。不过,让自己gan到欣wei的是,自己和朝中bu分大臣为这个错误付chuju大代价还是值得的。因为太傅杨彪、太尉荀攸和大司农李玮等大臣ma上意识到了危机爆发的gen由,他们以最快的速度修正了朝廷的策略,并拿chu了一系列正确的对策。

让武人入朝,和武人共理朝政,利用武人的力量,重新制衡皇权和相权,并迅速限制长公主的权柄,削减大将军的权力,确保将来小天子能顺利主政,确保中兴大业能继续稳定推进。

自己要离开朝堂了,活在世上的日子也不远了,在最后的这段岁月里,无论如何也要为社稷zuo点力所能及的事。

长公主非常愤怒,她拒绝修改官制,拒绝削减中书监的权力,拒绝实行顾命制。

“传旨周忠、李玮两位大人,请他们回长安去,我不会召见他们。”

蔡邕、筱岚、刘放、孙资、黄岳五位大臣都没动。

长公主气得面孔通红,泪水情不自禁地gun了下来“怎么?你们也想把我囚禁shengong吗?”

“殿下,请你冷静一点。”蔡邕劝dao。

“我还不够冷静吗?”长公主尖声叫dao“如果任由他们为所yu为,这大汉的社稷就要毁在他们手上。我不会答应他们,绝不会。你们都退下去,此事就这么定了,无需再议。”

蔡邕没有走,长公主也没有赶他走。等到筱岚他们都离开后,长公主走到蔡邕shen边,象孩子一样贴在蔡邕的背上,搂着蔡邕的脖子,无声哭泣。

“父皇好狠心,他把我赶chu了洛yang,他把一个奄奄一息的社稷jiao给了我,我该怎么办?”

“殿下,你还记得先帝的遗诏吗?”蔡邕低声说dao“承担挽救社稷之责的不仅仅是你,还有大将军。”

“大将军…大将军比父皇还狠心,我好恨他…”长公主的声音颤抖起来“我叫他暂缓打洛yang,他就把陛下带到了洛yang,威胁我。我削他兵权,他就一走了之,故意bi1着他的bu下发动兵变。现在他还要杀我,他竟然要杀我…”

蔡邕长叹。“殿下,你想错了。你看看现在的形势,大将军的chu1境比你还艰难啊。”

天子在渭桥遇刺是事实,张燕带着天子避难于北军大营也是事实。但北军chu动了吗?张燕发动兵变了吗?没有。张燕到目前为止还是保护天子的功臣,他没有任何违律的事实。

张燕的手段非常高明,他zuochu了发动兵变的态势,让我们所有人都gan到了兵变爆发的危机,不得不立即zuochu应对,于是长安事实上形成了兵变之局。但这时长安其实gen本没有兵变,只不过形势上chu1于一chu2即发的险境而已。此刻张燕有罪吗?有证明张燕谋逆的证据吗?没有。

相反,何风拿着大将军的手令火急火燎地跑到了栎yang,保护殿下,确保殿下的安全,这是应对兵变的上上之策,但这时长安有兵变吗?没有。于是,何风这支军队的chu动就构成了长安兵变,何风成了长安兵变的罪魁祸首。虽然何风军队的chu动,暂时化解了长安一chu2即发的险境,给朝廷迅速zuochu应对赢取了时间,但他在北军没有chu动的情况下,在长安事实上没有爆发兵变的情况下,擅自chu兵奔赴栎yang,这本shen就是兵变。

长公主可以承认这dao手令的效力,即使长安没有兵变,你也可以说是一次正常调动。但问题是,此刻形势变了,此刻北军有充足的理由chu动了,不guan你是否承认何风chu兵合法,张燕都可以不承认。他都可以chu兵,他的兵变变成了平叛,他的功勋更大了。此刻张燕有罪吗?有证明张燕谋逆的证据吗?没有。有罪的是何风,以及给何风手令的大将军。

何风的军队到了栎yang,朝廷蓦然发现形势不但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善,反而陷入了更大的危机。朝廷非常被动,为了阻止张燕以平叛的名义chu兵,为了防止社稷遭受败亡之祸,他们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和张燕坐下来好好谈谈。

这和当年董卓进京,太傅袁隗不得不和董卓坐下来商谈国事一模一样,只不过现在太傅换成了杨彪,而威胁社稷的是张燕而已。

张燕为什么要发动兵变?原因很简单,大将军放弃了他们,拍拍pigu走路了,不guan他们死活了。他们怎么办?军功阶层如何生存?他们要入朝为卿,要参与国政,但这还不能保证他们的生存。

长安第二次兵变,司徒王允对武人采取了排斥和杀戮的方式,这告诉他们一个dao理,要想保证生存就要掌握更大的权柄。但问题又来了。长安第三次兵变,李傕、郭汜之luan,又告诉了他们一个dao理,如果武人主掌权柄,完全排斥士人,会败亡得更快。前人失败的教训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那么今日军功阶层用什么办法,才能既保全社稷,又保全自己的shen家xing命?

办法也很简单,以损失天子和长公主的利益为代价,最大程度地满足武人和士人的利益。

现在的形势正好可以zuo到这一点,于是武人和士人坐到了一起,商量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要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有个前提,那就是社稷必须越来越稳定,以便确保长治久安,国力必须迅速恢复,以便确保财赋进来越充足。而要zuo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朝堂要稳定。当他们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讨价还价的时候,心里都有一个ju大的恐惧,那就是双方没有信任。

当年洛yang兵变和长安第一次兵变,同样告诉武人和士人们一个dao理,那就是要合作,要互相信任,最起码在社稷没有彻底稳定之前要尽可能齐心协力。这个dao理来之不易,是用大汉十四年的灾难,是用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双方如何取得信任?不可能,双方不可能取得信任。

洛yang兵变,长安三次兵变,血淋淋的事实,谁敢信任对方?这时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互相制衡,以互相间的权力平衡来代替信任,于是天子、长公主和大将军就进入了制衡之局。

制衡之局的关键是官制,但今日朝廷的官制是个畸形官制,大将军手中的兵权被独立chu来了。因此要想实现制衡,首要之务是修改官制,而要修改官制,首要之务是削减大将军的兵权。

大将军手中的兵权太难动了。今天长安爆发的危机,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再次爆发。他们和我们一样,在如何削减大将军兵权这个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我们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代表武人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兵权本来就是和武人联系在一起,只要军功阶层chu面,削减大将军的兵权随即不再是难题。

张燕制造了一场兵变的态势,bi1得何风带着军队赶到了栎yang。这件事引chu了一连串问题。

大将军明里放弃兵权,掉tou走人,暗中却留下调兵密令,说明大将军已经预料到军功阶层要发动兵变。他掉tou走人是bi1迫军功阶层为他守住兵权。留下密令是控制局势,等自己回来挽救局势。也就是说,上至天子、长公主,下至朝堂各方势力,都可能会成为大将军保住兵权的牺牲品,军功阶层也不例外。

张燕不知dao自己是不是牺牲品,但从黄巾系目前在军中的实力来看,黄巾系将领极有可能成为大将军血洗的对象。于是他断然决定,和大将军决裂,帮助朝廷削减大将军的兵权,从而确保黄巾系将领的利益。

太傅杨彪、太尉荀攸、大司农李玮等人当然求之不得。双方一拍即合,于是这份官制修改方案就chu来了。兵权由天子、大司ma、太尉和大将军各领一bu,大将军率军征伐,仅拥有战场指挥权。

武人的分裂,军功阶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