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一章我心似君心xia第三更(2/2)

杜如晦却眉微微一蹙,冷声:“如晦不过一介书生,至今白,并无功名在,郑家又从何听过我的名字?”

颜籀,是颜师古的字,比杜如晦大四岁。郑言庆松了一气,只要你们认识就好。

的《金刚经》,被世人称之为‘圣童’。

杜如晦笑意更“如晦虽略通经史,但若论大家,还要首推郑氏。惭愧,杜某苦读十年,却无功名。空学经纶,不过一介腐儒,算不得什么,算不得什么。”

与孙思邈见过礼后,他向杜如晦拱手:“杜公,久闻大名。”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郑仁基虽然并非特别名,但为郑家族人,而且是安远堂郑氏的嫡传,份自然不同寻常。杜如晦虽然有些骄傲,可听说郑仁基称赞过他,也不禁有些自得。

他杜先生对经史之学甚有研究,而且颇有见解。所以大公对先生,也非常仰慕。”

生于京兆华源,也就是后世的陕西耀县。北周静帝时,隋文帝杨辅政,曾想要征召孙思邈博士,却被孙思邈拒绝。此人不好仕途,颇有些淡泊名利。好清玄,喜炼气养形,后来学于太白山,专门研究长生之术,医术明。

郑言庆则说:“杜先生可认识颜师古,颜先生?”

不仅是杜如晦开始兴趣,连带着张仲和孙思邈,看郑言庆的光也有些不同。

杜如晦闻听,睛不禁一亮。

“小兄弟说的好,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杜如晦一怔,脸上的冷意随即消散了不少。

杜如晦大概就是这样一人吧。

孙思邈的大名,他自然也听说过;可杜如晦的名字,对郑言庆而言,无疑更响亮。

郑世安明白了,郑言庆在提醒他,不要厚此薄彼。

至于杜如晦,祖父虽然过工尚书,但说实话,并不能引起郑世安太大的关注。

房谋杜断,说的就是贞观年间的两位名臣。

这原本是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却不想言庆竟提前说了来。

郑世安说:“这是我的孙儿!”

孙思邈不是门阀,也没有官。可偏偏许多人提起他的时候,都会尊敬之

他的确是不怎么注意杜如晦,但既然孙儿认为他不该如此,郑世安也不好太过分。

语气中,充满了自豪。心里面却有些奇怪,言庆对这酸秀才啰唆个什么?不过他刚才说的那些话,倒也真的是颇有内涵。嘿嘿,他,可是我郑世安的孙儿呢!

三更,近八千字,恳请推荐收藏!

大公何时夸奖过这个小

郑世安,则用诧异的光,看着郑言庆。

许多世家大族,争相请孙思邈为座上客,其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很明显,杜如晦也觉察到了刚才郑世安的轻视,心中略有不满。

言庆则说:“学经史,怎能称腐儒?殊不知,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杜先生又何必妄自菲薄,即便如今没有声名,日后也定成大家。”

一个是房玄龄,另一个就是杜如晦。言庆在心下倒凉气,见郑世安似乎有些怠慢,他忙轻轻拉了一下郑世安的衣角,然后看了看杜如晦,又看了看郑世安。

“郑大公,竟也知我?”

郑世安不关注,却不代表郑言庆不关注。

与后世房谋杜断的杜如晦相比,此时的杜如晦,正是年少气盛的年纪,全无后来的老辣果决。郑世安脸微微一变,显得有些尴尬。他本是一句客话,若不是看在言庆的面上,也未必会理财杜如晦。哪知,这杜如晦竟然如此狂傲。

郑世安为安远堂的家,对孙思邈也要毕恭毕敬。

郑言庆见爷爷有些抹不开脸,连忙开:“我家大公曾在书信中提起过杜先生,说先生好读经史,将来一定前程远大。”

“哦,颜大哥真如此说吗?”



他抬起,向郑世安看去“郑家,敢问这位小兄弟…”

只是他也不好开询问,微笑着,表示郑言庆所言不虚。

所以,世人称孙思邈的时候,就赞他有名士之风。

“你是说颜籀(音zhou,四声)颜大哥吗?”

一个小娃娃,居然能说这样的话语,不简单,不简单!

“颜先生年后要随我家大公到洛,曾提起过杜先生。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