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掌柜的一忙,竟然把这件事给忘记了。等他想起来,并派人去追赶的时候,已是正午时分。而这时候,张仲
等一行车队,早已经远去,想要追上并不容易。
县令命在场文士赋,然后将池塘定名为北鹅池,以区别王羲之故土兰亭鹅池。他还让张琮将墙
上诗词拓印,回县衙后,亲自写了两封信。一封是给他的族叔,御史大夫裴蕴;而另一封则是给他的族兄,也是他的好友,千
卫裴仁基。
“好像是秀女那一组在此歌舞…徐盖也没有让人在楼上侍服,只了些许歌舞。”
昨夜堂弟过来,曾说过孙思邈先生和他同行。只是,世人皆知孙思邈情淡泊,不喜喧嚣,所以张琮当时虽有心拜会,但后来还是忍住了。三郎说,孙思邈和杜工
①的孙
一起,想必就是那个官宦
弟…咏鹅童
?莫非是郑家族人?
酒楼掌柜说:“昨夜是离狐人徐盖,在此宴请宾客。但究竟是宴请什么人?并不清楚。”
其他的,歌舞伎们也就说不个所以然了,只是说那写诗的小孩
,是那白胖老者的孙
。而且听他们言谈话语,墙
上的书
,就是那个写诗童
独创
来。
他把酒楼老板拉到了一旁,仔细盘问。
…
张琮立刻吩咐迎,而后随手把书信
给酒楼掌柜,让他派人追赶张仲
。
偃师县令看过墙上诗词后,大加赞赏。
信中说,偃师惊现咏鹅,乃恒古未有之创新。
张琮眉微微一蹙,而后问
:“昨晚是谁在楼中侍服?”
并将郑言庆题诗的这座阁楼,冠以咏鹅楼之名,并让人把酒楼后面的池塘边立碑。
莫非是孙思邈吗?
并在信中,称郑言庆为鹅公,赞他是以幼童之龄,创仁寿书
,可比南朝二王。
主客有两位,气度不凡。
“走了?”
掌柜的不敢怠慢,连忙下去把昨夜在楼中歌舞的歌舞伎都找了过来。
或是称赞那文字,或是评论那诗词…更有人急不可待的招呼酒楼小厮,拓印诗章,一边回家之后,把玩临摹。
别看他是张氏族人,又有杨广靠山,可是对偃师的这位县令,却不敢怠慢半分。
张琮仔细的询问一番。虽然这些歌舞伎们也不知太多,可多多少少,也问
了一些端倪。
张琮也是个识货的人,一就看
,那墙
上的书
,不同凡响。
为偃师主簿,当然不会不知
徐盖的来历。
文人士们,争相在墙
前品
论足。
徐盖结束在偃师的产业,为偃师主簿的张琮,也不是不知
。
已经是人满为患。他挤人群,就见那墙
上写着四行绝句,铁笔银钩,风骨凛然。
“好像有吧…那位孙先生似乎问了一句,然后那个小孩就回答说是咏鹅
。”
张家也是名门望族,但和河东裴氏相比,显然就差了一个层次。而河东裴氏,更是河东四族之冠,与关东门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远非吴县张氏这江南世家可比。
秀女努力回忆“孙先生当时还赞叹说,咏鹅书咏鹅,很贴切,很贴切!”
“徐盖?”
张琮一听,立刻就着了慌。
“咏鹅?”
“昨夜谁在这楼中饮酒?”
“听说徐盖准备结束这边的生意,回离狐老家养老。家人都早在十数日前就离开了偃师,只剩下徐盖和他的长。今天一大早,徐盖就走了…据他家人说,他的住
已经卖给了一个洛
商人,手续都办得差不多了,只等那商人来接收。”
“你有没有派人,去找徐盖问询?”
“那他们有没有说,这是什么书?”
孙先生…
张琮说:“立刻让秀女过来。”
写诗的人,的确是一个黄孺
。
不过在他看来,徐盖只是一个商人罢了,并不值得太过于关注。再说了,人家是回家养老,合情合理。对一个即将离去的商人,张琮可不会投注于太多的力。
“已经派人去了…”掌柜的连忙回答:“昨夜徐盖他们走的时候,已经是夜,我也不好连夜去打搅。天亮以后,我就派人过去。结果他府中的人说,徐盖天一亮就走了。”
此时闻听掌柜提起,他才想起了这件事。
他正要让人去追上张仲,询问此事。就在这时,外面有人禀报,说是偃师县令来了。
据那秀女说,不过八九岁年纪…徐盖好像并不是独自请客,还有一个白胖老者作陪。
一个好似官宦弟,另一个似乎是姓孙。
无他,偃师县令是当朝御史大夫裴蕴的族侄,更是河东闻喜裴氏弟。
张琮心中好奇,连忙命人备下笔墨纸砚,写了一封书信。
注①,此杜工,非杜甫,而是指杜如晦的祖父,时隋朝工
尚书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