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77章特区(2/5)

杨浩的意思是,芦河岭是汉人之地,无论是麟州杨家还是府州折家,都没有可能限制芦河岭汉民的经商采买。而且折杨两家看似彼此关系牢不可破,其实也并非铁板一块,彼此之间也是有所忌惮的,都不愿把手伸对方的势力范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冲突,这样一来,双方就人为的产生了重重障碍,而芦河岭的汉民却可以成为中间的缓冲。

府州折家实际上与夏州李氏同一源,都是鲜卑皇室后裔,而麟州杨家才是真正的汉人。彼此统治阶层的文化差异、族群差异是他们产生芥的一个方面、另外,杨家势力崛起的历史因由也是一个方面。

所以草原上的战胜者只需要臣服,没有可能去对战败者行完全的控制和理。你臣服了,那就在你的族群活动区域内夹起尾老老实实人就是,仗打完了,你过你的日,我过我的日,松散的社会结构、逐草而居的狼生活,使得各仍然拥有相当大的自主丨权。因此党项七氏只要拱手臣服,战火就会消散,而党项七氏对本族仍然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而不会受到夏州李氏的挟制。除非,夏洲打的是灭族的主意,或者吞并诸,而现在的夏州,绝对没有这样的实力。

一鞭便驰下了山坡。山坡下,木恩等十几个大汉正静静地伫等候,这次与野离氏的会面,杨浩已成功地说服了苏咯,为芦河岭的百姓们暂时解决了来自党项七氏的危机。苏咯已同意回去后约齐七氏族长,来晋见李光岑大人,同时派遣信使“再一次,向夏州“臣服”

草原上的战争远比中原要简单的多,这倒并非因为草原上的人心思简单,而是因为草原上的社会结构、政治架构与中原的农耕社会完全不同,制远没有中原那样健全,人也无法对属像中原那样行严密的控制。

党项七氏原本就极贫困,夏州要他们每年贡献的羊,,财帛数量又远远超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所以忍无可忍是他们就发兵反叛,被打败了就继续苦捱这个戏码总是周而复始的不断重复上演着。

芦河岭位居这块富饶的三不地带,是于这政治、军事原因才形成的。为了避免刺激其他两藩,三藩甚有默契地都不把自己的势力延伸过来,这样,芦河岭这看似姥姥姥姥不亲舅舅不的尴尬角反而成了一层保护,使他们以相对中立的优越地位可以起到左右逢源之效。

当地大豪杨信早就组建了私家军,最初只是为了在世中自保。如今麟州群龙无首,他便占据府城,自封刺史,统治了麟州全境。待到折家解决了敌腾手来,杨家已

草原上的资,其实贩卖到中原是有利可图的,问题是与草原的通商途径一直是牢牢的把握在夏州手里的。党项七氏只能把他们的产廉价售给夏州,由夏州辗转运去中原贩卖,,这些产即便经过折氏地盘再中原,中间层层取重税,最终所得仍比付给党项七氏的金钱超十倍不止。

麟州原本是折家辖的地盘,几十年前,正值天下大,折家也为敌攻击,为了护住折家发迹的大本营府州,折家被迫收缩兵力,将大军从麟州撤了来,麟州一时形成权利真空。

夏州拓氏实际上是了党项七氏的血输到自己的血脉中,保证了他们始终比其他七氏大,党项七氏一面把自己的敌人培养壮大,一面苦于无法挣脱他们血似的盘剥,却始终找不到一个解决的办法。公开抗拒夏州,又无法击败夏州,他们得到的不但是夏州的征讨,而且连盐、铁锅、布匹等一些生活必需之都要失去着落。

考虑,折家没有用武力夺回麟州,二十选择了与杨家结盟,他们虽然于共同的利益关系和对夏州李氏的忌惮而结成了亲密的同盟,但是彼此之间的关系毕竟不能如同一家,而且他们在结盟的同时,在彼此边境原本也都屯结重兵以防范的,对往来两州的行商客旅更是限制极严,这状况直到比折御勋年长一岁的大嫁给了杨信长杨继业,这才缓和下来。

杨浩要求党项七氏向夏州臣服当然那只是权宜之举,尽如此,他还是费了好大力气才说服了倔的苏碦及其族中主战得诸位大人。杨浩开的条件,描绘的前景,的确让这些骨的草原汉也无法拒绝。

芦河岭可以通过这个与三方直接接壤的地方,暗中购买党项七氏的羊、草药等,以比夏州更便宜的价格贩往麒、府两州和中原。再把党项七氏必须的盐、茶叶、布匹,甚至一些武,秘密贩卖给他们,壮大他们的实力。而这些事,折杨两藩既不方便自己面,一旦亲自手也无法均衡分彼此利益,双方都信不过、都不会过分接近的芦河岭汉民就成了最合适的中间人。

杨浩要他们暂且对夏州表示臣服,偃旗息鼓重回牧场,然后暗暗积蓄力量,待到兵壮,军械齐全,那时再七会盟向夏州发难。至于这卧薪尝胆,蓄积力量的途径,就着落在芦河岭上。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