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百四十章万言书事件一(2/2)

远卓四年五月初十,内廷传明诏:五月十二日朝议,商榷“万言书”之事,诏令百官各自建言,满朝文武闻风而动,各自密议不已,朝堂一时间风云变幻,人人都期待着朝议时好生表现一把。

江苏巡抚郭璞是已故两江总督郭之,生刚直,酷肖其父,是胤祚最早收门下地才之一,算得上天门生,向以敢言而著称。在各地任职期间曾参倒了无数的贪官污吏。即便是他的上司也没少被郭璞所参,若不是胤祚护着。以郭璞闯祸的本领早就该回家吃自己的去了。郭璞是敢言,但这份所谓的“万言书”却并不是自他的手笔,作为胤祚最早的得力手下之一,郭璞虽然甚少见到胤祚,可书信、奏折却始终没有断过,就算对于胤祚地任何决策有所不解,郭璞也只会照章执行之后再以密折的方式上本发表自己地看法,绝无可能行此大逆不之事,实际上,此份“万言书”一来,郭璞就已经上本自辩,直接否认了此“万言书”是于他的手笔。

远卓四年五月,这份万言书传至河南时,被“鸿鹄”发现,报到时任河南巡抚的李卫之,李卫闻讯上扣押了十数名传抄此文地官吏及士人,同时派人六百里加急送京师以呈御览,只是到了这会儿。此份“万言书”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在有心人的推动下。民声鼎沸,言四起,一时间朝野上下都被这份“万言书”所震动,官场、民间都瞪大了要看一向自称“不以言罪人”的远卓帝要如何置此事。

难,实在是难,杀不得,放也放不得,怎一个“烦”字了得。如何妥善解决此事着实令胤祚伤透了脑,自打接到李卫送来的“万言书”及郭璞的自辩折之后,胤祚已经想了两天了,也始终没想明白该如何应对此事,即便是那起军机大臣们也都意见不一,或是言杀,或是言缓,莫衷一是,不但帮不了胤祚的忙,反倒令胤祚更是烦心不已。

愤怒?那是自然的事情,被人指着鼻臭骂一通谁能不愤怒,只是愤怒却解决不了事情。这一胤祚是很清楚的,而胤祚更清楚的是这或迟或早总是会来的----要变革不付代价是不可能的事情,变革革的是那些官吏们的利益,那起官员们明面上不敢反对,可私底下不搞些小动作是不可能地事情。说起来这歪风早些暴来也是件好事不是吗?至少比等到摊丁亩、官绅一纳粮上之后再来个大爆发得多,只是该如何解决此事却很是棘手。

胤祚清楚的记得前世那个时空里雍正、乾隆都没少过类似的事情,人是杀了不少,书也烧了不少,可并没有真儿个地解决问题,只是将矛盾掩盖了下来,等到清朝势弱之时,来了个总爆发,各起义之类的事儿层不穷,朝廷困顿不已,以致于原本大的清朝陷了动之中,间接导致了清末时期被列打得落的局面。

拖是拖不下去了,此刻为着这份“万言书”的事儿,朝中众臣、各地督抚所上的本章早已堆积如山,当然,大多都是表忠心之外,呼吁严查此事的,说来说去都没什么好的见解,朝堂各的正常运作反倒因此而大受影响,再这么拖下去,胤祚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威信就得扫地了。

解决地方法不是没有,实际上还现成得很,依大清律法,遇到此等议时政,无君无父之举者不外乎两招----一是查,无论是明查还是暗访,总要查个落石;二是杀,无论是谁,只要是跟此案有牵连的一律杀之。只是如此一来,一场浩大地“文字狱”只怕就要在胤祚手中诞生了。

然大波:

远卓四年五月初十酉时正牌,一青衣小帽的胤祚领着清松等几名大内侍卫悄然,在大街上混在人群中晃悠了一阵之后,径直向因伤在家养病的军机大臣林轩毅的府上行去,也不走正门,悄然从林府的后院小门了林府…

装成不知,不加以理也不成,别说如今民声鼎沸容不得胤祚去装傻,便是朝中众臣也都在观望着胤祚的一举一动,若是装作不知,胤祚的威信丧失事小,改革受阻事大,而这是胤祚绝对不想看到的结果。

这时代的大小钱庄背后都有官员的影在,稍规模的钱庄无不跟朝中的满族权贵有所瓜葛。实际上一个钱庄若是没有显贵地撑腰本就办不起来。胤祚所倡导的币制改革不但革掉了许多钱庄的活路,而且也堵住了官吏们吃火耗、贩卖铜钱地门路,虽说胤祚将原本因火耗归公所应发给各级官员地养廉银官价给予等价纸币之外还提了不少,但是相比于官吏们所损失的利益来说那些钱不过是九而已,可面对着胤祚地势及允缜地冷面,下那些官吏们不敢明着抗拒,甚至在钦差的督办下连磨洋工都不敢。不过在心中却是不服的,于是乎一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大江南北突然冒一份“万言书”托名是江苏巡抚郭璞的奏折,文中“五不解,十大过。”直指远卓帝,并对朝中所有的军机大臣、各尚书来了个大批判,文中言及“远卓钱,穷半年。”将胤祚的钱法变革批得一无是。称钱法变革是民自,不仅如此,还将胤祚对外战争称为“穷兵黩武。”接受外国使节驻京师是“曲意奉迎蛮夷,毫无煌煌上国之尊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