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四章百废待举2(1/2)

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十四章 百废待举(2)

朱植对杨荣dao:“勉仁,你对这个开中制有什么看法?”

杨荣dao:“开中制在程序上的确非常烦琐,但毕竟乃皇上制定下来的制度,恐怕不好改动啊。”他知dao朱植已经在动开中制的主意,只是这个事办起来会很麻烦,一不小心还会给别人口实,于朱植不利。

朱植dao:“为什么钱贯要冒着杀tou的危险来辽东贩盐,还不是被这个开中制所bi1?为什么灶hu在倭寇未灭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回来煮盐,无它利益驱动尔。也就是说,食盐专卖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事情,但因为制度的缺陷造成了民众无利可图,被迫铤而走险。我为民请命,一定要让父皇明白其中存在问题,不改是不行了。至于你所说的麻烦,我倒没有考虑太多,为政者不为民请命,只知dao明哲保shen,这不是我的zuo法。”

杨荣有时候总是看不清楚朱植,比如这个时候,朱植仿佛横下一条心一定要chu2犯这个朱元璋一手制定下来的开中制。杨荣就实在摸不透王爷的打算,以专制权术那一tao他又实在想不chu对朱植有什么好chu1,惟一的好chu1是赢得盐商和灶丁的民心,可是这样的民心又有什么用呢?两人就这么聊着,过了半个时辰,外面兵士通传,钱贯带着三个人回来了。

朱植对着杨荣一笑:“你看,他多守信用。百姓总是很淳朴的,只是制度不当才bi1得他们犯法。这是法的错还是民的错?”

钱贯上得船来,shen后带着一名白发老者,岁月已经在他的脸庞上刻画了shenshen的印记,黝黑的肤se让朱植想起了罗中立的名作《父亲》。行过礼后,朱植让两人坐下说话。

朱植对那位自称卫海山的老人dao:“老伯多大了,来辽东多长时间了?”

卫海山dao:“小民五十有五了,来辽东已有十年,编在金州盐场下当一名灶丁。”

朱植dao:“我听说三月倭寇騒扰,灶丁都跑了?老人家怎么还留下来?”

卫海山dao:“小民也是年过半百的人了,除了懂得煮盐还能干什么?倭寇来了小民就躲着,倭寇走了就回来。”

朱植dao:“那盐课司的官员呢?他们回来了吗?”

卫海山dao:“一个都没有了。”

朱植dao:“那你们煮chu的盐卖吗?”

卫海山叹了口气dao:“除了留chu每个灶丁的份子盐,其他的就想办法卖chu去,找两个钱养家活口。小民知dao卖私盐是大罪,可是不卖一家人怎么生活?现在小民带了两个一起卖盐的弟兄来向殿下请罪。”

朱植dao:“他们在哪?”

卫海山dao:“他们在岸上候着呢。”

朱植dao:“快让他们上来。”

不一会两个人走进船舱跪在地上,一个红脸大汉,落腮胡子;一个黑脸大汉,nong1眉大yan。卫海山介绍dao:“这位红脸汉子是赵ju,这位黑脸汉子是ma屠。两人都是迫不得已跟着小民才卖的,请殿下把罪过都责备到小民shen上,放过他们。”

两名汉子磕toudao:“殿下,事是我们一起zuo下的,有罪过也要一起承担”

朱植笑dao:“本王没有说要惩罚你们,先起来说话。”两人不敢坐着只站在卫海山后面,看样子这位老人显然是灶丁中的tou目。

朱植又dao:“本王知dao,大家都有苦衷,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也不会故意chu2犯朝廷律法。今日在此,本王不会追究任何人的责任,只是想跟你们了解一下盐场的弊端,商量能不能有解决的办法。言者无罪,大家畅所yu言。”

话虽这样说,可是这些小民也不敢在朱植面前随便说话,一时沉默无语。朱植知dao他们心中仍有顾虑,问dao:“老卫,你们金州卫的灶hu一年收入有多少?”

卫海山连忙拱手dao:“不敢当,不敢当,辽东灶hu每丁an规定一年中要上缴三千二百斤盐,另外我们还会多煮大概五千斤,其中四千斤以官价被官府收购,剩下一千多斤会卖给一些提盐的盐商。”

朱植琢磨着他的话,三千斤大概是十引的价格,来辽东之前朱植从辽东档案中知dao辽东大概有灶丁三千人,一年下来金州盐场可生产九百万斤盐,an照目前官价一百斤盐的收购价大概是一两二钱银子,才收入一万两银子。

朱植差点没从椅子上摔下来,这可是整个金州盐场的总产值,扣除官员俸禄,工本支chu,每年只能为朝廷给chu不到八千两银子的净利run。为了保卫这个盐场驻扎的军队开支呢?这分明是一笔亏本买卖。

不对,其中还有四千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