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百二十七章:遍地黄金(2/2)

不少人都在打听确实的消息,也已经有了开始未雨绸缪了,开始四去借贷一些钱财,孟津内外,都在议论此事,议论的越多,好奇心就越重。

当时孟津筑城的时候,所需的石料、木料可谓是天文数字,那个时候,虽然绝大多数材料都是神策府自产,可即便如此,依旧难以弥补这个不足,所以有一些人,开了一些砖窑、木坊,乃至于炼铁的窑,几乎都可用日金斗来形容,想想看,你啥都不用想,只着把砖烧来,二话不说,就能直接卖一个好价钱,人家的车都在你的砖窑门等着,有多少要多少,这是什么买卖,一本万利啊。

“呵…难怪近来神策府近来开始在收购石料、木料…”

有人坐着不动了,许多人对此前的一些记忆,重新被唤醒了过来。

……………………………………………

商贾们如此,一些驻留在此的士族弟,此时也被这概念给忽悠了,买卖他们不懂啊,可是是人是鬼都说要发大财了,他们听的红耳,说实在的,士族的弟分两,一是上的,自然少不得走的是仕途的路,可也有一些不肖弟,混吃等死,哪儿好玩就往哪儿凑,如今许多人都在孟津天酒地,可即便是天酒地,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起心动念过东西来,好教人刮目相看,原本他们还没有什么路,现在倒是个个神抖擞,一个个像打了血一样。

有不少现在孟津的贾,其实都是抓住了那些买卖而一夜暴富的。

“此事已经确认了,神策府的那位工坊总都已经下了乡去,四在勘探地形,这是千真万确的事,现在人都已经到了弘农县,还能有假吗?”

一些本是从外地来的客商,此刻都不肯走了,他们想再观望一下,不是说走货不挣钱,实在是随着走货的人多了,竞争太大,不过靠些许微利来存活,实在没什么意思,倒是下,筑城的神话就在前,谁不红耳

第二章送到,(未完待续。。)

“什么时候的事?已经开始了?”

“这是当然,弘农王殿下今儿一早特意去打探了各材料的价钱。”

再有,既然要筑城,就需要大量的生产工木工的需要锯、刨,伐木的需要斧,砌墙的需要脚架,糊泥的需要泥刀,这么多工,而且都是消耗品,那神策府自己的工坊,一时半会也造不来,反而是一些人瞅到了机会,大肆的招募了一匹匠人,也大赚了不少。

而如今,那弘农王殿下来了个更狠的,修十几县的运河可不比筑城简单,况且还有其他诸多的工程,单单不说其他,单单是招募匠人,只怕都需要十万之多,这么多人劳力,突然有了不错的工钱,吃喝拉撒,可都要去不少,这天底下,最难赚的钱就是农人,因为农人有忙有闲,自给自足,忙的时候没工夫费,闲的时候自己打谷、补衣,商贾想要从他们,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可是这世上最好赚的就是匠人的钱,匠人辛苦劳作一日,需要喝黄酒,平时四工,家里的婆娘若是在乡下,也没人给他准备饭,衣服磨损的快,也没工夫补,手里多少有儿钱,肯买一些东西聊以**,这若是平白滋生这么多匠人,这里又有多少的买卖?

“我也听说了,神策府里的人也在传此事,都说要有大举动。”

除此之外,还有石材、木材、铁等大宗的商品,这当真捡钱哪。

肆是客商们聚集的最大主要场所,许多人都在滔滔不绝的说起此事,那兴奋的劲,真是罕见。

几乎可以说,现在孟津城南的那些贾,十有七八都是靠筑城起家的,现如今都是腰缠万贯的人

其实赚钱的何止是那些人,当年的时候,为了筑城,神策府招募了上万匠人,这些匠人哪里功夫饭补衣,反正有不错的工钱,所以都是直接客店吃饭,去成衣店里买那布的成衣,多少人在那时趁机办了成衣的工坊,开了一家家的门面提供各所需而从中分了一杯羹?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