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百一十四章:双喜临门(2/2)

大家纷纷,心满意足,各自分扬镳去了。

而这一次,总算让他有了,人家指里漏了一恩惠,足够自己大赚一笔了。

第一章送到。(未完待续。)

凡是匠人,只要被他网罗过去,莫说十贯,便是五十贯一百贯他也肯给,如今这关东的匠人,哪个不晓得这个理,都是蜂拥而去,这倒也罢了,还有那…那什么耍嘴的掮客,不过是靠着脚和长混饭吃的人,据说一年下来,攒下几千贯钱也算不得什么?说起来,宜受其害啊,自那孟津日益富庶,宜的百姓,就渐渐人心思动了,许多人抛了田携家带便去那孟津,要制止都制止不住,他们连自家的地都不要,非要去孟津不可,这是为何?无非是因为利罢了,有利可图,所以才如此嘛,由此可见,便是十贯征募民夫,想来对那秦总也算不得什么,诸位可莫要忘了,这运河一开,就是堆积如山的财富,人家会锱铢必较,在乎这么星的蝇小利吗?”

可即便是报了六贯,这满县上下,真是欣鼓舞。几乎所有的人睛里,都不禁要放光了。

所以基本上,朝廷就相当于一个大的建筑公司,而下各级官府,则是下设的各分公司,一旨意下来,接着分公司要贯彻,把事情办好,那么就需要找到大大小小的包工,而包工,就是本地的富和豪,这些人才是真正贯彻政令的骨,没有他们的支持,任何的政令,最后都会变成一纸空文。

消息早就已经透去了, 这些人本就是神通广大,所以现在大家面上都是喜滋滋的,好事啊,以往代官府征税,虽然也有一些好,譬如报一些损耗,譬如欺上瞒下一番,总能雁过,只不过这一次嘛,显然却是一个的不能再的差,办好了,今年便可躺着吃喝了。

他的情绪很好,这宜和孟津,距离不过是在咫尺之间,可是内外却是天差地别,从前为了此事,他心里也懊恼了好一阵,瞧瞧人家,再看看自己,人比人气死人啊,据说孟津随便一个富来,伸伸手指,都可把县里那几个积善人家的财富全比下去,县里穷,王宝自然也就穷了,这是万古不变的理。

别人的话,大家一开始不信,其实有些事,他们也有一些耳闻,只不过总觉得言蜚语未必可以当真罢了,可是现在这宜县令王宝一说,倒是让大家笃定起来。

其实王宝方才耍了个心,他从洛那儿得来的消息是折钱十贯,在这里报的却是折钱六贯,这一小半的钱财,就算是他的‘辛苦费’了,当然,他不计较这截留,更看重的反而是神策府的‘赏赐’,不过本着雁过的规矩,该截留的还是要截留,否则其他的同僚那边不好代,难得糊涂,至清则无鱼嘛。

没错啊,上那秦少游,一年少说都是上亿贯的钱财,咱们跟着沾沾光,又算的了什么?

县令王宝距离洛不远,所以骑着,也不过是半天功夫,就回到了自己的治所。

等到了次日的时候,一群地方的豪便汇聚一堂,这都是宜县令有名有姓的人家,虽然不是士族,却大多都是祖祖辈辈在此扎许多代,是宜县里有有脸的人

…………………………………

他忙是叫过了所有的佐官和差役,让大家先把下的事都放一放,而后直接宣布了征夫的事,他伸了手指,得意洋洋的:“诸位且先莫要提醒本使君开的事,这夫是秦总征的,一月下来,所有的赏赐折钱六贯,所以此番,也不必人所难,不肯来的,就不必来了,可是肯来的,得赶,迟了,可就不好说。”

一直以来,从秦汉开始,这朝廷看上去是总揽一切,其实真正的规矩却远不如律令那样好,因为任何一个时代,官府的作用都是有限的,比如征夫、税、教化之类的事,官府怎么一手包办的过来,政权不下县,何止是明清时期的规矩,在这大唐,那就更不必说了。

…………………………………………………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