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的用意,这心思可真是…苏轼苏辙名字的由来王景范自然是通过书中人物小传中知道的,不过这两兄弟的xing格差异比较大,只要一张嘴就可以轻易的分辨出来,只是狄惠可不知他的深浅,心里面多少又被他打击到了。
在一旁的苏辙笑着说道:“家父为我兄弟两人以《六国论》为题各做一篇文章,家父自己先作了一篇,只是见复开篇之语却将我父子三人的文章全部批驳了一番…”
“若非见复来此时在下不过才写了一半,轼还以为见复早就见过我们的文章今天上门来辩驳一番呢!”苏轼说道。
王景范听后有些惊讶的问道:“难不成…不知者不罪,还请明允公和两位苏兄多多见谅!”
“我看这小子就是故意的!”狄惠心中不免腹诽道。
也许是注意到了旁边的狄惠神色有些不对,王景范连忙向苏氏三父子介绍到:“这位狄惠字鸿江。”
因为狄青是武人出身的关系,王景范并没有提及狄惠是狄青之子,再者说来苏氏三父子未必会买狄青的面子对狄惠高看两眼,若要这三人服气那只有在才学上多下些功夫。观苏轼一生生平,这豪放快意的xing子权贵在他眼中没有什么用处,事实上直到见到苏轼本人王景范心中才有些打鼓——这才是真正往来无白丁的角色,狄惠怎么样他不是很了解,但于文传和俞樾可都是名利中人,这两人未必入得了苏轼的眼。
“正如见复适才所言,‘百人眼中必有百个战国’,文章亦是如此,况且见复乃是无心所致…”说完便从书案上的一叠文稿中拿出自己和苏辙所写的《六国论》递给王景范笑着说道:“这是老夫与犬子所作,恰逢其会正好由见复品鉴一番。”
王景范双手接过文稿一页一页的慢慢翻看,在渭州的时候他也曾看过别人的文稿,不过显然他们的文稿与苏氏父子水平差的太多了。不过王景范也并不意外,若是水平差不多那才是意外呢——毕竟苏氏一门在唐宋八大家中占了三席,如同现在的有识之士所认识到的那样,诗词于治国无甚多大干系,倒是策论文章能够反映出一个士人的能力。
只是王景范心中还是有些失望,苏洵和苏辙的《六国论》观点与刚才看过苏轼的文章大同小异,并没有超脱现在的主流观点——王景范所作的《六国论》开篇批驳的三个观点并非是针对苏氏三父子,只是恰巧碰上了而已。
“父亲所教授的东西果然与这些士人所学的有很大不同,这三苏文章中还是以老苏苏洵的文章更为老辣,借古寓今虽有失偏颇但不失为有政治价值的文章,至于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六国论》文才是有了却无甚价值泛泛之作…”
苏氏父子的文章在王景范心里评价虽然不高,不过他还是口头上赞叹:“今ri果然不虚此行…”
还没等王景范吹嘘完,房门被推开走进三个年轻人用浓重的蜀音说道:“子瞻、子由还在刻苦攻读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