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三章时也命也(2/3)

不过比起狄青来,王景范这个白沙书院的主人早就在这段时间内让所寄宿的赴考学们谈论的沸沸扬扬了,以至于就算得知名满天下的狄青和自己邻居,也没有什么心思跑去看看人家额上刺字——学们竞相传阅《中庸章句新解》,并且在王景范的引导下连续十几天行辩论,声称谁要是能够挑大家都认可的错误来,就请客喝眉寿酒。

先贤大儒这么也就罢了,他们在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早就名满天下,有资本去对抗各方的质疑,可王景范却没有这个资本,他不过是名声不显的一介布衣而已。事实上王景范心中非常清楚,自己所著的《中庸》肯定与原本几十年后朱熹所著的《中庸》是有区别的,甚至连内容都可能有所区别——王景范的父亲在教授《大学》和《中庸》之时并不是照朱熹原作去教的,只是顺着《礼记》讲授中间指了那些是后世通行的章句而已,其中《大学》一篇朱熹有所篡改,更是着重说明了。

“此书

在读过《中庸章句新解》之后,人人都很惊奇王景范居然有如此才能,注解周详且又能阐发闻所未闻的新意,这本不是一个十八岁少年所能够到的。只有王景范自己明白,这中间的新意绝大多数来源于自己父亲的教导,父亲的教导是以纵观华夏历史为经,以人生阅历为纬,剥去了云山雾罩的大义,直问本心将理讲得通透明亮,自己所著《中庸新解》不过是将一分东西拿合到自己重新修订的《中庸》章句中而已。

王景范本来在白沙书院中一心著书求名,《中庸》一书的底稿早已完成,只是他心中还存有疑虑,便邀请所有寄居在白沙书院中的赴考学一起来参详寻找失误,每ri都是在与人争辩书中章句中渡过。不过因为狄青寄居在白沙书院,使得朝堂上的争论也延续到了平静的白沙书院,也给白沙书院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告——狄青以染恙为由辞官,皇帝还是记得这位为他平定诸多难题的第一战将的,里面的太监也来过几次,不是传旨就是问安,没过几ri不仅是白沙书院就连整个京师开封都知狄青住在这里了。

王景范的父亲对那些《四书五经》并不十分熟稔,甚至连通背都不到,与之相比王景范三岁开蒙仈jiu岁便将儒家典籍名篇倒背如,这实在是让父亲非常惊叹。父亲虽然不是后世那些专jing《四书五经》的学者,不过却最喜《大学》和《中庸》,他没有王景范那份悟xing和记忆力,最初喜《大学》和《中庸》不过是因为它们在《四书五经》中篇幅最短,而后人生经历多了便更喜这两本书,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是以对这两本书理解也更多些。

照父亲的意思有宋三百年正是将儒家推向了巅峰,后世王朝不过接过这个成果选更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程朱理学为儒宗正朔,尤以朱熹所著《四书》为最,连带后面几百年科举考试题都是必须限定在《四书》之内。在父亲所生活的年代早已无科举考试,所谓《四书五经》除了真正研究古典著作的少数人之外,不过是平常人拿来读着散心而已。

王景范首先就将著书经籍选在了《大学》和《中庸》,不愿篡改最终选定《中庸》,从现在赴考学中的反响来看还是比较正确的——只是打散重组《礼记?中庸》,将原来看上去并不连贯的章句重新整理,学们倒是并不很排斥,而王景范结合先贤阐述的基础上又发了新的涵义,这才是让学们重视的。

皇帝病重初愈还很虚弱,但狄青辞去枢密使一职对帝国而言是何等大事?狄青今年才四十八,而立国之初的曹彬可是活了六十八岁,这段ri虽然没有见过狄青但谁都知狄青健朗,哪能说病重就病重?就如同宰相对皇帝的重要xing一样,文事中书,武事枢密,虽然枢密院的职能因为唐五代的殷鉴被压缩远不如中书省这么大,但枢密使作为西府首脑本天下之兵柄,代天之威武,枢密使的去留绝对是要由皇帝陛下本人来决定的,更何况狄青这个枢密使是当年皇帝非常决任命的。

开——枢密使是何等显贵的职位,没有一个人会无动于衷,当年梁适使解数走了独相庞籍为的是什么?众人在消化了狄青辞去枢密使这一最初的冲击后,立刻意识到新一的权利分来了!

王景范开始时只是和俞樾两人之间相互讨论《中庸》,毕竟这将《小礼记》中的《中庸》原文打散重组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打散重组先贤名篇说到底还是以先贤的名声来为自己的学说奠定基础,于自己有利的东西可以留下,于自己学说相反的则删掉。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