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一章推介报纸(2/3)

说完便让于文传从旁拿一本书,正是王景范用木活字印刷刊印的《大学章句新解》笑着说:“下这木活字印刷还仅限于白沙书院内刊刻书籍所用,用这样的方法刊印来的书籍要比市价低的多,市面上所售《论语》至少也要七八十文,而在这里最多不过四十文就足矣,若能推行天下则天下寒门学会受益匪浅…”

说实在的包拯对木活字印书的兴趣远比王景范刚才所说的报纸更大,现在书院废弛还不时的地方官去兴建书院或是修缮县学。这等举动并非是地方官崇尚儒学,而是借此获得兴学重学的好名声,并且更一步的借此来从地方财政中捞取好,这一举两得的事情有很多地方官都过,在官场上并非是什么秘密,包拯虽然对此恶痛绝也是没有什么办法,书籍的价格若是下降很多,可比新建几所书院所起到的作用要大得多。

至于王景范所言及的报纸,对蔡恕和于文传而言是一兴奋,而包拯无论在人生的阅历上还是官场上的见识上远比两人要得多——他已经锐的觉到王景范所说的报纸并非是为读书人谋生计,这应该是前这个年轻人很早就有的设想,绝非是听到自己清理惠民河所遇到困难临时起意而想。

“此乃善法!”包拯心中虽然有些犹疑,不过一时间尚不能对报纸的利弊思索清楚通透,只是平心而论有了这报纸确实应该是对那些权贵而言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王景范笑着答:“晚生在前雕版刊印的基础上,参考了泥活字从而发明了用木活字来刊印书籍的办法,用木块雕成木活字照所印文章来排列字序然后印刷。虽然用木活字来印刷文章书籍不如雕版观,但亦是效果不错,且木活字可以重复使用比泥活字更好,这样报纸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刊印完毕,且成本低廉…”

“啊?!”在座的几人一听都不约而同的到惊讶,包拯到惊讶也就罢了,他没有见过木活字印刷的厉害,而蔡恕和于文传到惊讶是因为就算印刷不是问题,这么快的报速度有些太勉了吧。

包拯并非是闻一知十之辈,但经验告诉他这报纸背后所蕴藏的力量非常大。不说天下读书人,就是疏通惠民河这件事一旦被披来,不说天下读书人,很可能这一夜之间整个京师的读书人恐怕就会有所行动,整个京师百姓会通过这些读书人的宣扬而调动起来,只怕不十天那些在惠民河上侵占河修建园榭的中官势族苦心经营的名望便会土崩瓦解——包拯不知在原本的历史上,大宋就有怀揣金银珠宝而被活活饿死的权相,以此推断可就不是苦心经营的家族名望被毁这么简单了。

包拯接过书册,随意翻看了几页,这本书其实他也有,当初看的时候就觉得印书的质量略次一些,却没想到是王景范在白沙书院自己开书坊所印制。包拯将书册还给于文传,他先前只知有雕版印刷不知有泥活字之法,不过王景范说得也清楚明白没见过但却很好理解,在他看来书册印刷的质量虽然要比雕版差一些亦可使用。更重要的便是他非常清楚一个普通家一个读书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远的不说就是现在文坛首领欧修少时便从一友家中的废纸篓中得《昌黎先生文集》六卷残册,可见若是书籍价格下降一半天下的读书人说不得就会更好过七分。

绝大多数都要超过十六年,甚至还需要更长的时间,照父亲描述后世能够读书识字的人之多恐怕与下大宋不识字的人所占比例差不多,王景范心中亦是认为父亲中的“min zhu”是有一定条件的,至少现在不合适。

很多年前父亲对王景范说起这报纸的时候,他也曾为报纸报速度到惊异。不过父亲非常明确的告诉过他,后世的报纸各各样,有的偏于政论,有的偏于学问,有的则偏于百姓生活,更有甚者商贾、戏皆有属于

包拯听后皱了皱眉:“朝廷虽无禁民间邸报刊印,但这刊印邸报所耗颇费,且雕版又耗时…”

王景范抱拳说:“晚生打算等来年便在京师开封办一份报纸,每天发行一份,每月逢十、二十、三十停刊一天,主要是通告朝廷府衙的一些政令消息,再者便是京师开封的一些消息,当然还有士们的文章…晚生清楚朝廷尚无有关法令,不过还是请包大人能够向朝廷言代为问询。”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