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六章卜筮吉凶(3/3)

者互有往来的记录,苏洵父子三人在出川赴考之时曾去成都府拜访过张方平。王景范不知道两者关系史如何建立的,不过推想苏洵的文体和张方平在十年前反对石介及其太学体的关系上,他觉得两者的关系早就有密切的往来,正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若是苏洵父子是太学体高手,张方平未必会接纳对方。

“临出川之时,家父曾携我兄弟两人拜访过安道公,安道公也曾看过我们的文章颇为赞赏,若是像十年前那样安道公主持贡举,那就好了…”苏辙有些惋惜的说道。

张方平表字便是安道,听苏辙这么一说,王景范心中也就对先前的疑问有底了。张方平年轻的时候也是极为了得,曾经参加过举茂才异科和贤良方正科的制举考试。同有固定考期的进士科相比,不定期举行制举科考试恐怕是唯一能够与进士科一角一二的选拔人才考试了,而且制举考试先由吏部出三道论,合格后由皇帝亲试策一道,只考策论不考诗赋,其难度之大远在进士科之上——制科第一二等不授以彰显其难度,每一届进士科至少有二三百名进士被录取,而开宝九年(975年)开的制举科考试结果曾经创下无一人合格的记录,可见其难度之高已经令人瞠目结舌。

想到张方平,王景范不得不用怪异的眼神看了看坐在对面的苏轼——如果说张方平两中制举科已经是百中挑一之才,那坐在对面的苏轼却是自大宋开制科以来第二个得到第三等成绩,仅次于吴育。如果说自大宋立国到现在除了吴育那个第三等之外,便是张方平的两中制科,当然往后推几年便是眼前的苏轼再次夺第三等,可见这个张方平真是“慧眼识人”,这么早就“预定”了苏轼。

“安道公若是会认卷子,那自然你们两兄弟就得救了,如若认不出来那你们就麻烦大了!”王景范笑着说道:“就算庆历四年的那次考试,安道公亦不是拿太学体没有什么办法么?可见安道公不是没反太学体,而终究魄力不够,若是他那年权知贡举见一个太学体文章便黜落一个,估计现在早就是古文大行天下了…”

苏辙听后惊讶的目瞪口呆,苏轼则笑着说道:“见复,你要多多努力早ri争取权知贡举,那我们两兄弟一定来赴考,就等你将那些太学体考生一一黜落,我两兄弟则高中榜首…”

王景范拿起酒杯笑的颇为诡异:“焉知欧阳公不会有此魄力?!”

说完,这下连苏轼也目瞪口呆了:“不会吧…”

“会不会过几天就知道了,也许还有更厉害的角色呢?”王景范笑着起身结账,而苏轼苏辙则还有些没反应过来,只是机械的跟在王景范的身后。

二月二十七ri,天还尚未亮,自十四ri贡举科目全部结束之后,消停了十多天的礼部贡院门前再次挤满了人,而这一次挤得人更多——天亮之前,在贡院门口将会张榜示众公布所有省试合格举子的名单,这个消息不仅是让参加考试的举子牵肠挂肚,更是让京师开封好事的居民也是牵肠挂肚,这也算是东华门外唱名的热身了。

其他榜单尚不足虑,焦点中的焦点便是进士科的榜单,这份榜单直到昨天也没有一个人知道,按照规定差号官昨天下午被关进贡院,先是检查合格试卷封弥状况点足书目,往往夜漏未尽(天还没有亮刚刚有鸡鸣声)既上拆号,天色快要亮时才完毕放榜,以示“天明为限”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