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十六章夜访郡守(2/3)

孙瑜苦笑的说:“昔年老夫曾闻谢师厚任余姚县令时曾有怨言‘大宋为官,事事可为,唯独利不可为,上官不满,浊吏欺之’。老夫曾以为景初太过,颇不以为然,然自己了这知州之后有心为之,尚且觉得谢师厚当初所言真是真知灼见,知州尚且如此艰难,更何况一知县?”

“朝廷委予在下通判蔡州一职,在下心中诚惶诚恐,生怕因在下才疏学浅而误蔡州百姓,更误大人,是以今ri冒昧拜访还请大人ri后对在下浅薄之举多多见谅…”

王景范诧异的问:“大人为何如此悲观?蔡州虽不比一些雄望大郡,亦是繁华之州,既然河堤隐患重重,大人为何不未雨绸缪先行修缮河堤呢?”

“在下离京之时,家岳便称赞大人乃是敦厚长者,在下心生向往早就想与大人一见请授教益,今ri一见得偿所愿,还请大人恕在下冒昧之举…”王景范微微一笑说

孙瑜叹了气说:“说起来也是惭愧,这汝河患老夫也查过过往记录,似乎一年比一年厉害,虽然下天气炎,但这老天下雨的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只得兵来将挡来土掩!”

说起来韩氏家族与谢氏家族有姻亲关系,只是王景范没记住是岳父的哪个兄弟娶了谢景初的妹妹。不过他却非常清楚的记得谢景初的弟弟谢景温将妹妹嫁给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因此谢景温在十年后的变法中追随王安石,好像后来因为弹劾苏轼与王安石闹翻了,其后不知云云。王景范对谢景初家族知之甚多,这也是因为谢景初家族中的人诗

孙瑜:“说来不怕见复笑话,某家今年六十有八实乃老朽,如蒙皇上不弃牧这蔡州一州百姓,起初上任之时亦是如见复今ri一般惶恐不安,唯有鞠躬尽瘁以报皇恩浩。今ri得见见复年轻有为,气力不济,ri后同牧一州百姓还望见复助某家一臂之力…”

谢师厚便是谢景初字师厚,谢家乃是富大族,谢家原本祖籍夏,谢景初的祖爷爷谢从礼五代之时任盐官县令死后葬于富谢家遂在富落地生。谢氏家族与韩氏家族有些类似都是科举考试制度的受益者,不过谢氏家族的底蕴却远比韩氏家族厉害的多,从谢景初的爷爷谢涛开始直至他这一辈三代都中过士,只是仕途并不顺利没有韩氏家族的韩亿一举定乾坤这么厉害而已。

“曾听闻大人去年夏天汛期之时,不顾个人安危亲上堤防指挥,这才守住了汝河河堤免却决堤之危。下又是快要将至雨多的月份,不知大人有何良策?”王景范问

王景范起:“大人有令,在下岂敢不从?只是在下初来乍到,于蔡州所知甚少,今ri拜访大人也是请教而来,还望大人教我!”

孙瑜捋着胡须笑着说:“韩大人过奖了,见复乃是今科士第一,老朽何德何能教授见复?”

孙瑜便向王景范介绍起这蔡州的大小事务来,通判的职权范围朝廷并未细作规定,照设立通判一职的初衷,几乎约定俗成的使得通判的理事务与知州相同——知州能的事务通判都有权过问,两职都有奏报“民间利病”的章疏递的权利,只是通判有监视之意,两职向朝廷递呈的奏报各有自己的侧重

他有如沐chun风的觉。

王景范自从中状元之后便立志要从地方亲民官起,实事以积累地方治理经验,这也是父亲生前要求的——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从最底层起才能培养起自己的嫡系班底来,这远比那些君们的联盟要可靠的多,这与自己亲自培养那些幼童的理都是差不多的。这合用的帮手还是需从底层慢慢的往上带,以十年之功便可对一些重要事情自己提办法给底下人去照自己的意图理,自己省心事情也可以办好。

孙瑜已在这蔡州知州位置上了两年,对于蔡州了解的非常全面,年纪虽大但公事方面亦是非常勤勉,王景范有所问询无不信手而来对答如。不过从两人对答当中,王景范也觉到孙瑜毕竟是老了,过于守成,就拿这汝城边的汝河来说,孙瑜最多是关心一下堤坝,只有事到临的时候才拼命死守以期渡过难关,而王景范自问若是碰到这事情必然是要防患未然先下手整顿河政——他手中的那本《全宋词》中的人小传除了介绍人生平之外,还给他透了一个信息,整个大宋前后三百年几乎是大灾小患接连不断,非旱即涝,大旱最为严重之时引发蝗灾甚至连王安石这么势之人都黯然离去,而大之患更是随可见。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