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了包拯手里之后才发生。在读了欧阳修的之后,王景范可是为之心惊,正如蔡恕所言若非包拯人品早就天下皆知,换个人真可谓是臭名远扬,可见文人杀人不用刀,一篇足够jing彩的文章便可断人前途。
“如心兄,在下想问一句,若你是朝中大臣,除去那些避嫌说辞之外,你认为包大人应不应该入主三司?欧阳大人的便真的就这么无懈可击?!”王景范非常严肃的问道。
蔡恕与王景范认识的时间也不短了,不过却很少看见王景范非常严肃的对待一件事,在别人看来很难做到的事情在王景范的手中却是举重若轻的得到了解决。正因为如此蔡恕更是谨慎了几分,甚至重新将那篇又细读了一番才答道:“若是别人弹劾张安道,陛下任命包大人为三司使的话,那自然是再好不过!至于欧阳大人的,恕却看不出什么不对的地方…”
“欧阳大人的奏章固然是jing彩万分,但却故意回避了一个事实——就连欧阳大人也承认包大人弹劾掉了两位重臣并非是自己想要当三司使,不过没有澄清这个任命可是皇帝陛下下的旨意,却全部斥责包大人不讲名节。这就是不能以理服人,话又说回来我们都知道欧阳大人的品xing高洁,如此写出这篇奏章是为了成全包大人的名节,但若换做另外一人就不能不说这篇jing彩的奏章实则是包藏祸心!”
包拯的政敌遍天下,不过这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个便是欧阳修,两个人的个人品德都得到了朝野的认同,他们都是士人眼中的“君子”,百姓嘴的“好人”相对于欧阳修,王景范对包拯的认同更高,甚至可以说两者完全不在一个等级的,王景范继承了他父亲的遗志是要改变大宋帝国未来的命运,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比包拯更适合三司使的职位,而欧阳修因为这篇显然是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尽管王景范不愿意没事和欧阳修对着干,但涉及到他的理想问题的时候那就是他不可回避的要与之掰掰手腕了。
蔡恕听后心中好似被人用手拧了一下,王景范说得确实不错,若非欧阳修的个人品德与包拯一般都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那换做任何一人来写这篇不得就会让人想歪了。也只有身在权力场之中的人才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单纯的读人只是认为这是一场“君子之争”,不过细细思之欧阳修的未必会如他的人品一般高洁——通篇文章对于皇帝的任命绝口不提,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更加震惊:“难道…”
王景范摇摇头说道:“欧阳永叔未必是有这个心思,不过这可给那些心怀叵测的人予以口实和机会,此文一出则是让包大人无立锥之地,是以这篇文章景范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不写的…”
蔡恕还是听出了一些味道,王景范已经将“欧阳大人”换成了“欧阳永叔”,看来就算是王景范也不能肯定欧阳修写这篇文章是不是真的出于公心。蔡恕和王景范虽是关系密切,不过却像是两个世界的人一般,官场中人考虑问题的方式绝非是蔡恕这样比较纯粹的读人所能想得到的。
看到蔡恕yu言又止的表情,王景范轻轻一笑说道:“如心兄果然是个读人,经营产业已是难为如心兄,这官场的事情更是让如心兄如履薄冰,这样可不好!须知白沙院虽是育才之所,但大部分院学子都是奔着考取功名而来,适当的让院学生接触这些对他们而言并非是坏事…”
蔡恕脸一红有些尴尬的答道:“此事并非恕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