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919章 仗着塾人书路
吃了安眠片也还是睡不着,就想事,胡思luan想,天上过飞机就想飞机,望见街tou一派luan糟糟,就想到了“文革”想到“文革”就想到了父亲和母亲,当然还有自己那惨死的妻子和重伤的女儿。
1962年,邱晓华4岁,父亲已经有5年的右派历史了。城市要jing1简人口,父亲首当其冲,被下放到江西省戈yang县。对那段时光,他尚依稀有点记忆,但不多,也模糊。倒是还保留1张照片,不时勾起他一家人对往事的逻想。
父亲不曾向他讲述下乡后的zhongzhong困难,但他可以gen据后来自己下乡的亲shen经历去想象父亲当年的艰辛。
1965年,父亲调庐山guan理局任宣传bu长,母亲ti弱多病,调九江,虽说不能终日厮守,但那也是这个家ting最值得留恋的mei好时光了。1966年,父母亲双双调回江陵。好景不长“文革”接踵而至,父亲有“前科”首先被打倒,母亲沾了父亲的光,也被打倒,游街、dai高帽子、抄家,凡“走资派”应得的待遇全都品尝了。
1968年,父母亲喜获自由下乡到江西省丰城县荣塘公社ma口大队,两个姐姐留在江陵,晓华随父母,一家5日人活生生拆散。
1970年,父母亲被安排到县城zuo临时工作。1972年,父母亲调回江陵,2年后,晓华下放婪源县,刚刚团聚的5口之家,又一次各奔东西。直到“文革”结束,父母亲才最终得以平反。
20余年,正是他们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就这样在颠沛liu离中度过了。可以想象,父母亲作为被打入“另册”的下等人,受人歧视,遭人白yan,有能力不能工作,他们的jing1神创伤该有多重。
飞禽走兽尚且把幼子揽在膝间,护在羽翼之下,而二位双亲作为父母,yan看着未成人的儿女不能守在自己shen边,无力阿护,他们的心情该是何等的悲凉。
父母亲人到中年,ying要他们放弃已经熟悉的工作,去从tou学那简单却又陌生的农活,他们该何等地作难。
母亲shenti一直不好,近一二年更是日渐消瘦,让他放心不下。而妻子悲惨离世以后,女儿大龙便甩给他爷爷nainai,实在是chu于无奈,又让他心生愧疚。
父母都已垂垂老矣,需要作儿女的照顾,他却因为忙,不能照顾老人,隔三过五能让老人看一yan也是对老人的一个安wei呀,可是他能否活着回去呢?吴延林在后方并不轻松。如果北京是战役指挥bu,江陵则是前线指挥所,而吴延林就是前指的最高指挥官。
我们打个比方,一个负责任的父母,面对患有疾病的子女,他们的gan觉远比子女本人还要痛苦,他们更愿意把子女的病痛转嫁给自己,因为那样他们对病的程度可以心中有数,而病在子女shen上,让他们心里没底,令他们难以释怀。
dao理其实是相通的,前方邱晓华chu生人死,后方吴延林那颗心悬得更高,他同邱晓华一样饱受煎熬。吴延林把自己的活动限定在极小的空间之内:办公室-厕所-宿舍,三点成一线。
白天,不离办公室半步,就是去厕所也不等扣子结好就往回跑。晚上,睡觉守着电话,他绝不容许邱晓华来电话时找不到自己。
吴延林第二件工作就是通过省高检或直接打电话给最高检察院,cui促北京方面尽早批文。吴延林第三件工作是安抚后方。邱晓华的母亲疾病缠shen多年卧床,因思念儿子,病情加重。
女儿大龙几个星期不见父亲了,一遍又一遍追问爷爷:“爸爸干什么去了,怎么不来看我呢?”
晓华的父亲更是放心不下,可他是这个家主心骨儿,除了侍候病人,照顾孙女,还要默默忍受思念之苦,不敢liulou自己的不安情绪。人不能回来,该有封信啊,该打个电话啊!是不是chu了什么事?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找到吴延林。
“实话告诉我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