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3章因为是过年(2/2)

反正钱财来来去去,不过如此。家里不算太拮据,现在近年关了,应该不缺年货之类的东西,用不着张宁心,表示一下意思就行。

他作为一个添注官,有关系由于某原因挂判官之衔,府里的官员也就没必要过问,他不掺和府里的政务还好了,免得多来的官产生职权混淆。

平常张宁自己费不多,总共有钱一百一十两。即将要支付的开销主要有三项,南京礼郎中吴庸那里少了五六十两是拿不手的,回家给家人的礼,也许正月初一要下乡祭祀、张家本族那些小孩要给压岁钱。

确实是很想快些见到张小妹…离别时非常仓促,连一句离别的话都没来得及说,后来虽然辗转带了书信,却肯定比不上见面的。

不过几个月时间,张宁觉就像在期待多年的故友重逢一般的心情。或许只是资讯不便的原因吧?若是在现代和亲人分开几个月,时不时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就没有这么磨人了。

照习惯,不是一个家族的人在年底是没有访问别人的礼数的,除非是要债,就像《白女》里那样。于是张宁就能名正言顺地等正月里才去拜访上司吴庸。计议定,张宁便向扬州知府的师爷私下里打声招呼,带着官职就走陆路回南京了。

加上汉人从蒙元手里夺回衣冠正统后休养生息的时间并不太长,永乐之前还经历了几年数以十万兵规模的“靖难之役”

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到腊月下旬了。天气很冷,张宁甚至觉比北京还冷,大约南直隶这边不兴烧炕,很多地方什么保的设施都没有,以至于在屋里除了能挡风温度几乎一样低,不像京师一到冬天外照样冷,一屋就好多了。

路过一家绸缎庄时,张宁不过看了看,心大伯一家是比较低调不会穿绸缎衣服,买了也没用。不料站在门迎客的人在客很大的情况下仍然主动招呼:“公从外发财回来?给家里的娘买两匹好缎回去,肯定没错,妇人最喜这个。”

很多妇人都穿上了红的衣服,调让天气也仿佛没那么冷了。年节的闹,让大明王朝的太平迹象越来越,假使是山河分裂兵荒的时候,就算过年也没这样的景象啊。

大明普通百姓负担依旧很重,此时算不得富裕,江浙这边可能要好。人们平日省吃俭用,到过年时的消费规模还是很庞大,这大约是国人一贯的传统。

好像有说法,江浙这边的文运昌盛,就是和环境生活习惯有关,寒冷利于锻炼人的心脑血。雪还没下,南直隶今年腊月恐怕是不会有雪了,瑞雪兆丰年,下雪才是好事。

不过这些年来明朝陆军南北两线作战、用兵动辄数十万计,海上的郑和舰队带领官兵近三万、大小战舰两百余艘,行程万里、耗费无算。

店铺里不少人在张望挑选,挂着的五颜六的丝绸料不知被多少人摸过。被劝来了就没人来理会,许久才有个小厮来招呼,此时他们确实太忙了。

想起今年八月的一天晚上还打雷,明年的天隐约是有奇怪。如果能在除夕之前赶回家,既可以在家里过年,还能多呆几天办其它事、为寻找桃的下落作些准备。

张小妹他的生活不过几个月时间、相的时间更短,此时恍若更加相熟,又依然带着陌生。难言的情,总之是很关心她的,希望她好。***到得京城已是腊月二十八,今年历腊月月小,只到二十九,也就是明天就除夕了。

那个作为信使的詹烛离,原本也是张宁的保镖,但一直没见着人。张宁这次回南京又是单骑独行,骑比走路快,上次逃命一回竟把骑学得门了。

京城,只见长街上张灯结彩一派节日的气氛,不气温很低,街巷的人比往常更多,一些卖年货的地方简直是人山人海拥挤异常。

张宁正待不理会要走,又忍不住问:“有无妇人用的成…丝帕之类的?”“有的、有的,您里面请,定能挑到合心意的东西!”于是张宁先抓了一小把铜钱给小费,让他找人看着和货,因为是过年,门打赏跑打杂的小厮也会涨船大方一些。

于是他在街市上用比平时更贵的价格买了分别适合男女裁衣的新布、茶叶、普通人参、还有小孩的玩,一堆东西驼在背上。

街上很挤,张宁牵着走路都到困难,不过还是要往人多的商业区挤,因为要给家里的人买。他京官后吏会往籍贯所在地发文,家里的人应该知官了,因此给大伯他们的礼不能太寒酸。

不过算了算家财产,过年这关是完全能应付的。之前吏发了五十两安家费、扣除给于谦垫付的房租押金八两和借去的十两,还剩三十两左右,京时收银八十二两。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