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64章未免伤了和气(1/2)

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264章 未免伤了和气

不再qiang渡进攻,法子无非两个,一是海路、二是自中上游渡江后水路并进。其中老臣以为大军转调武昌府是切实可行的…”

朱瞻基微微点tou,却有不置可否的意思,他要考虑的不仅是军事方略,需要把握全盘,所以有些事是要时机成熟后才能下决定的。

张辅接着说dao:“这第二件,武yang侯薛禄的奏疏,老臣得皇上准允后也看过了。于侍郎在湖广定的方略,虽有xie密之弊,但大方向是对的,当地统帅可因地制宜稍加改变继续施行…

听说于侍郎有个儿子叫于冕在京师,老臣替于侍郎向皇上求个情,向于侍郎这样有才能的官员,虽然一时有负皇上重任,但朝廷也可善待之以示圣恩。”

武yang侯作为功臣勋贵,平时对张辅非常尊敬的,来往也比一般jiao情的人多。张辅早就从武yang侯那里听说于谦在湖广“业余”搞的事了,关于原石门县知县汪昱的事儿。

所以张辅私自对于谦有什么好gan难说,但张辅是绝不会在这zhong时候zuo落井下石之事的…一则,于谦被俘、至少在短时之内他是栽了,情况再好也对仕途十分不利,他以前搞什么事、之后也难以再有危险,这个时候再对付他意义不大。

二则,zuo到英国公这个地位的人,是十分看重长远的,他绝不会轻易用chu一些看起来不识大ti有损名誉的手段来。

最后,英国公确实对于谦在军事上的看法很赞同,他不想为了一些内bu的过节、而影响大局。所以还不如zuo个顺水人情,以后万一还有机会见面,大家也好想见不是,朝里不是还有杨士奇么?

英国公亲口求情,那是相当有用的。朱瞻基也是个十分果断的君主,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听罢当场就表态dao:“英国公言之有理,于侍郎对朝廷还是有很大功劳的。”

张辅便dao:“老臣说了这两件事,便可回答皇上方才的垂问了。于侍郎虽然chu事了,武yang侯足可暂时应付湖广事。

待我京营大军调往武昌府,兵bu便可直接从中协调湖广兵ma…不过湖广正值多事之秋,朝廷要保留巡抚行辕,老臣举荐礼bu胡侍郎改任兵bu。”“胡滢?”

朱瞻基随口问了一句。张辅拜dao:“回皇上的话,正是他。”那胡滢在永乐帝时长期干的差事就是查建文帝的下落,这个人有什么军事才能?

朱瞻基略微一琢磨,好像没听说过胡滢能干这行,不过英国公的意思恐怕也不是叫胡滢去对兵ma指手画脚的。

这时朱瞻基也明白过来:张辅虽在兵事上很有yan光,但让他来举荐一个有军事才能的文官,本就不太靠谱,因为功臣集团和文官本就不是一路的。

朱瞻基到了扬州亲临战争前线却大bu分时间都待在行辕里不chu门,但是他对底下的玄虚是清楚得很。两边的人为了个小小的知县汪昱弄chu一些事来长期没解决,其中关节朱瞻基也很了解。

可是,这不就是他想要的局面吗?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几千个县,太大了,要统治不是很容易的,有些势力不能铁板一块。

在永乐帝当政时期,还未掌权的朱瞻基就看到了培植宦官的路子,可惜宦官因为才能有限、很多人字都不识,要形成一gu有实力的势力尚需时间,朱瞻基觉得恐怕要等到自己儿子才能完成布局了。

就目前的状况,他只能布这样的局面:以武臣勋贵制衡文官。文官掌国家大政之权,再扶持内阁中几个人“三杨”大臣是可以委以国qi大任的贤能,从而渐渐形成阁臣三权分ting的形势。

朱瞻基这般构思,岂能遂了文官的意,拿成国公动刀?但是时局有变,战争频发,武臣的地位因为又重要了,朱瞻基也得掌握此中轻重,他也不愿意给武将太重的权。

他tou脑清晰,很快就判断chu了大事中的利弊,湖广不能让武yang侯一个人就掌握军政大权…在yan下难寻合适文臣人选的关tou,事情也不好拖延,选胡滢倒也不算不好:shen份上六bu侍郎的级别正好,胡滢对建文一党了解不少,让他去湖广虽然无法pei合薛禄,但可以和锦衣卫陆佥事pei合。

还有一点,当年永乐帝薨于北征途中,胡滢是想加入那个稳定权力jiao接的圈子的,可惜被人家排斥在外了。

这或许也是张辅看中了胡滢的原因之一?在朱瞻基心里有了决定之后,又回tou一想,只觉英国公张辅还真不是一个简单的老臣。***

张宁军中的wu资和粮仓是参议bu官署的人在guan,朱恒主持统算了一遍,照目前的速度消耗、不超过四十天不仅连军粮要告罄,府城中的百姓也要缺粮。治下各县的饥荒逐渐严重,风调雨顺的年月造成这zhong情况完全是因为人祸。

当然辰州这笔账不能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