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95章朕若重登帝王(2/2)

明皇室的血脉里仿佛一直包着一极端的成分,宁折不弯、不面对现实。这状态延续到最后一个帝王崇祯,北京一破脆上吊了事,首都刚破还有许多地盘就自杀的皇帝,仅此一位。

有时候他会沉迷于古代的典籍之中,废寝忘忘乎所以,只有沉迷的时候他才能抛弃一切到不再痛苦。人生,无论曾经多么荣光多么有前景,只要走错一步,就无法翻盘了,它显得如此短暂。

***但是最近几个月朱允炆不成天看书了,也很少下棋,他很关注湖广的战事,常常接见在外活动的大臣主要是郑洽,很有兴致地询问诸事,对湖广的格局了如指掌。

“文奎和一些人可能不会赞同。”朱允炆直言。郑洽拜:“姚夫人并未要求太同皇上一起去湖广。她们也知太有些误会有些隔阂,所以明言可让太一些要求和条件。”

文表,朱允炆亲自给改得名字,这个人在湖广掀起了风狼,沉寂二十几年的建文余党又再次活跃。

这还没完,他睁睁地看到数以十万计的人因他而死,更多的离失所。接下来的二十几年,他看到燕王文治武功,北征蒙古、南伐趾,海上舰队纵横万里,百来朝,修撰《永乐大典》…

臣以为这些人很不可靠,时间一长可能内。湘王要收拢人心,仅靠一个建文旗号是不够的。但若是皇上亲自登基恩泽天下,本就已经投降湘王的人就会思安、人心归附,朱雀军用武也更加名正言顺。”

野史言里有说始皇帝是吕不韦的,但嬴政就算统一六国之后,也没要改姓吕。放着尊贵的血统不要,他张宁不会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之前没理清的姚姬投毒案等细枝末节,现在在朱允炆心里都不重要了。他很想看到自己的“儿”把现有的燕王后代推翻,这样至少能满足朱允炆心底的两大愿望:其一,报复燕王,朱允炆对燕王的恨意难以言表。

其二,若张宁能获得天下,他必须认祖归宗,朱允炆的名誉和皇帝年号会得到恢复,百年之后能享太庙,而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官方都不承认他建文一朝。勾践卧薪尝胆,终报国破家亡的奇耻大辱,勾践不必为以前受到的羞辱到无颜。

创伤。

终明一朝都延续着这极端,皇帝不愿妥协,不和亲不纳贡不和亲,本不当时现实如何也不利弊。朱允炆也不例外,他在绝望的二十几年里,什么都没有,没有一天不到羞辱、不想着复仇,哪怕敌人是自己的亲戚。***

朱允炆踱了几步,又问:“郑先生之意,朕若重登帝王,能振奋文表实力。而不愿山,他们则可能陷困境?”“正是如此。”

对手取得的辉煌的成就,就像每天都用掌扇在他的脸上。失去一切的朱允炆弱、无力、无奈…他堕落了一个静止的时空里,与世隔绝。

朱允炆琢磨了好一阵,转对郑洽:“还是由你去见太,他前月才刚从广东回来,你从中周旋。”“臣领旨。”接着郑洽没有直接见太,先见了住在观附近的几个人,然后才见到太朱文奎。

皇后曾多次在耳边风,说那个张宁是个野,是姚姬的谋。但建文以前就不太信妇人的话,以前他只信士大夫的言论,现在有些改变、不过依旧保持不信妇人之见,太祖皇祖父说过的后不得政。

郑洽被朱允炆扶起后,便躬:“朱雀军攻占武昌府后,姚夫人在王府设宴庆功,通过一个细作据给老臣发了请帖,臣去了。

朱允炆极度想看到自己一雪前耻的那天!这情绪如此烈,可称“朝闻夕死”如果今天看到了自己的耻辱得雪,明天就死,他死的时候一定是笑着的!

“郑学士认为他们为何要让我山?”朱允炆问。郑洽:“这些日臣在湖广各府游历走动了一圈才回来,发现湘王的曲多有收编卫所官军的人,地方府县之治更是完全依靠投降的地方官。

姚夫人提想让皇上重登帝位,号令天下。后来臣又见了姚夫人一面,试探这不仅是姚夫人的意思,也是湘王的主意。”

朱允炆从多方打探,并让郑洽看过旧的信,还让他观过面相,认为张宁是他的血脉可信度极。而且退一万步看这事,就算张宁不是他的,也不无所谓,只要张宁认就行。

郑洽回来后,朱允炆再次秘密单独召见了他。在一尊神像前面,郑洽跪拜。太监曹参默默地把门关上了,这个宦官是建文在内最信任的人。

郑洽。朱允炆:“兵权实权都在文表手里,将来是否会对太不利?朕一山,恐难以再脱…”“这…”郑洽忙低下,不敢回答这一番问题。这问题不是大臣能解答的,只有靠朱允炆自己领会,或许他已经领会到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