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敌也不再浪费时间。未免生灵涂炭开城投降了。至于朱广洋的天津卫这边每日开战前派人护送孙贵妃和幼子先上前动摇北朝军心。
北朝在层层心理战中最终在大同告破后没几日就被破城了。这些事情发生在宣德死后的半个月内,又过了半个月,两路大军汇合京师团团围住,水泄不通。
早先派出去掉山海关入京的圣旨被拒绝了,宣德早已言过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且不说新皇帝没有宣德永乐一半的威望,而且中原只是朱家内战,就算是别的姓揭竿而起,关外守军无论如何也不会擅离职守,放鞑子入关的。
不过里面的人不知道被拒绝了,抗旨的的文书被围住城池的朱广洋周梦熊截住了,他们也算是安心围城,不用着急。他们也不着急攻城只需每日推出孙氏母子动摇军心,待其内部自乱阵脚即可。
很快里面的主战派和主降派矛盾就爆发了,在生死面前惜命的还是多数,何况只是为了一个没有盼头的皇帝。
外面还有个皇帝的亲儿子,再外面的南京还有太祖皇帝的直系,所谓的忠诚没有任何价值。很快里面主降的人越来越多,矛盾也积累的越来越深,在外力不够大的情况下,里面先打起来了。
最终主降派和外面的眉来眼去不再掩饰,三方爆发了全面的战争,只用了五天,就清理掉城内的主战派。
一众北朝官员,南朝官员都回了南京。张宁只留了朱广洋及其部分军队洋和于谦相互配合相互制衡,把东北以及西北的地盘安抚收纳,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要靠武力征服的,失去领袖的地方只需要有人愿意去带领他们,他们就会愿意服从。
张宁对北朝的官员大部分都采用安抚政策,政治污点比较深的即便被打入凡尘也都没有赶尽杀绝。
张宁相信在没有绝对的国仇家恨面前,以及暴政徭役的情况下,少数人才愿意冒险造反,况且他没有兄弟藩王的存在,也不用担心这些人。
这些北朝旧臣中矛盾较大的就属杨昱父子,他们都对张宁造成过极大的威胁,但是张宁反而比较欣赏他们的能力,尤其是杨昱,他更是委以重任给了极大的信任。另一个就是宣德幼子他也没有杀他,而是和当初建文儿子一样永世守灵。
这也许的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吧。天下初定,自然少不了分功授爵,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赏赐升官加爵,包括一些还在外面的人。这些在外面的人或许在外时没什么感觉,回京时发现家里宅子变大那种付出回报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