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其间也有国丧。而且晋逮童去世时,他设立的学校还是保存着,这些都是前代不因为国丧废除学校的明确记载。丞塱年间因为没有太子的缘故,废除学校,这不是古制。查考国家设立学校,本意是兴起教化导致国家太平,天子到学校咨询商议,举行祭礼。《礼记》说:“天子出征,接受祖先的旨命,接受学校拟订的谋略。抓获有罪的人回来,在学校举行释奠礼。”又说:“在太学设置三老五更之位赡养老人。天子袒露身体宰割牲畜,持爵献酒,教育诸侯孝悌。”这学校是天子拥有国家的根基,或用其教化天下。所说的都是太学的事。现在所引用的太学并不是相反的证据。据我所见,现在的国学,就是古代的太学。晋代初年太学生有三干人,多了之后就会杂滥,惠查时想分辨清楚,所以元康三年才设立国子学,第五等官品以上的人能进入国学。天于离大学到国学,是为了举行典礼。太子离太学入国学,是为了以年龄大小相让。分设太学与国学,这是晋代区别士庶,划分贵贱罢了。然而贵贱士庶,都需要教育化成,所以国学大学两者共存,不是因为有太子所以设立。因此把学校的兴废系在太子身上,这是丞塱时的重大失误。巡崇尚儒雅,几次废置刑法,可是还道谢居三老五更位的老人,是因为进行教育的手段没有精深。古代的教育,家庭有私塾,党有庠,术有序,国家有太学,用讽诵相互切磋。现在的学校非但不应废除,还应更加崇尚教化之道,依据古代制度,让郡县有学校,乡间实施教化。请交予尚书台及太学、国学详加审议。
主管官吏陈述。听从了这一建议。学校最终没有能够设立。
丞塱五年十月,主管官吏上奏:“南郡王萧旦皑举行加冠礼,礼制中找不到从前的标准。”尚书令王俭建议:皇孙加冠的事,历代都没有规定,礼典中虽然有嫡子但没有嫡孙,可是帝王位居正统,向下延及五代。如今南郡王是皇太子所生,确实是国家的后裔,加冕典礼,应该不同于各位藩王。据《士冠礼》,‘主人穿戴黑礼帽朝会礼服,主宾为成年者戴上帽子,赞礼者为其系上帽带,。郑玄说‘主人,是被加冠者的父兄’。查考这裹说父亲及哥哥,就是表明祖宗的存在,父亲不是作为君主。《大戴礼记.公冠篇》说公举行加冠礼自己作主人,四次加戴黑色礼帽,把卿作为宾客。这是表明继位的国君以及帝王的庶子不能称是继位者。《小戴礼记。冠义》说‘在主人位上行加冠礼,是显示被加冠者是传宗接代的人。又在客位上行醮礼,三次加戴礼帽更显示出尊贵,是勉励其今后有所成就’。注说 ‘嫡子在束阶主人位举行加冠礼,庶子在房内举行加冠礼’。《礼记》又说‘古代重视加冠礼,所以在宗庙举行,为的是卑下自己尊奉祖先,。根据如上记载来说,更和郑玄注释《仪礼》的意思相合。因此中朝以来,太子行加冠礼皇帝亲临,由司徒为他加戴礼帽,由光禄赞礼。诸王行加冠礼,则是由郎中加戴礼帽,由中尉赞礼。现在如果和太子的加冠礼相同,就太重了;如果依照诸王的加冠礼,就太轻了。另外《春秋》的意思,‘不因父亲的命令推辞君主的命令。《礼》载‘父亲在此是儿子,君主在此就是臣下’。皇太子居于臣下、儿子之位,没有专擅礼仪的道理。南郡虽然处于藩国之位,但不同于其他庶子的封地,应该让其禀承朝廷的旨命,略微表示在束阶主位举行加冠的礼仪。晋武帝下诏说选、毯派遣使臣给诸王加戴礼帽,不是正规的古制。这大概说的是庶子、封王,应当依照公举行加冠礼自己作主人的意思,至于国君的长孙,派遣使臣是可以的。应当派太常持节前往为其加戴礼帽,大鸿胪作为赞礼人,醮酒的礼仪,也由二入主持,祝酒、醮酒的文辞,按照经书《礼记》,另外撰写,不依照藩国的常规礼仪。朝廷官员陪席拜贺,自然依照旧的制度。举行典礼那天,朝廷内外二品以上的清官,都集中到止娄庆贺,并且到束宫南门递送贺辞。另外一天送礼,宫中大臣也要登门道贺,如同进献台省的礼仪。举行加冠礼之后,限期拜谒宗庙,弘扬尊奉祖先的意义。这既然是大典,应该由通关八座丞郎并交给太学、国学详细计议。
仆射王鱼等十四人的建议都相同,并且撰写了赞冠、醮酒两种文辞。下诏说“可以”祝辞说:“皇帝派给事中、太常、武安侯萧惠基为南逊王加戴礼帽。”祝文说:“占卜选择期、宾客,举行加冠典礼。抛弃你年幼时的心志,从此成就德业。亲近贤者任用能人,隆盛大的福惠。”醮酒辞说:“美酒已清,嘉肴已满。兄弟都在,亲善恭谨,做出表率。永远长寿,和睦安宁。”
丞塱年间,世担因为婚礼奢侈浪费,命令诸王纳妃妾,包括皇上的御妻和六宫妃嫔,依照礼制衹陪送枣、栗、股脩,加上香泽花粉,其余的衣物之类都停送。即便公主出嫁,也衹是送礼给对方父母。永泰元年,尚书令徐孝嗣建议说:作为人伦的开始,没有比冠礼、婚礼更重要的了,它们可以使仪表尊贵德业有成,缔结两姓欢好。世风因时代而兴衰,古今有不同的准则,礼仪的繁简,根据时代而有所不同。三次加戴礼帽的冠礼在士人庶民中已经废弃,婚姻的六礼也衹局限在宫廷使用,虽然因袭不久,事情恐怕也难以马上改变,可是大型礼典的关键之处,就是应繁简适当。据《士冠礼》,三次加戴礼帽完毕,就要用醴酒宽待主持冠礼的人,宽待醴酒仪式衹有一次,所以醴酒文辞没有二份。如果不宽待醴酒,那么每加戴一次礼帽就要有醮酒仪式,所以醮酒文辞有三份。王肃说“宽待醴酒本是古制,这是很重的礼节,用时鲜的酒,这礼节就轻了,所以如此”或是醴酒或是醮酒,意思不一致,这些都详细记载在经书之中。如今君王加冠礼结束,祇是酌酒一次,可立即依照古制设醴酒礼。还用醮酒文辞,确实是违背礼的本意。查考婚礼是在篚裹装上四个爵,加上两个剖阙的瓢,既有崇尚质朴的含意,又象征离合的意思。所以用手抓三口饭就不再吃,接下来夫妻各用瓠瓜剖成的瓢饮酒漱口。先儒认为婚礼是成就合好,事不过三,然后合用瓠瓜剖成的瓢饮酒。礼制先用瓠瓜剖成的瓢饮酒漱口,作为第二第三,有违本意。另外<郊特牲》说 “三王用陶器瓠瓜装牲物”说的是远古时候,没有夫妻共吃一盆牲物的礼仪,三王创造了它,用远古的器具,是重视夫妇的初始。现在虽然用方标表示节俭,可是更加背离古代典制。另外用锁把两个瓢连在一起,大概是出自近代的习俗。又另设花烛,费力雕饰,也有损从前制度。当今圣明政治日益隆盛,声名教化务求整肃,那么古代淳朴的世风,保留祭祀宗庙的生羊而爱惜礼义,历代沿袭的制度,关系到治理国家的根本,嘉礼实在重要,应该完备旧的制度。我认为自现在的王侯以下,加冠礼完毕,举行一次醴酒仪式,以此遵行古代的礼义。醴酒仪式就根据旧的记载,对事情是恰当的。婚礼也依照古制,用瓠瓜剖成的瓢盛最后用来漱口的酒,并且除去金银锁链,其余的各种器物,都用陶器。殿堂人役手持烛火,完全可供燃烧之用,花烛奢华,也应当停止节省。或许去除浮华雕饰可以预期,风俗也会慢慢改变。商量的意见一致。上奏被许叮。
晋武帝太始二年,主管官吏陈奏,从前的事例是皇后的避讳与皇帝的避讳一起下达。韶令说,礼规定皇后的名讳不出宫内,是近代才避讳的。建元元年,太常上奏议事朝堂的避讳原则。仆射王俭建议说:“皇后的名讳依据旧的制度不确定避讳原则。礼规定天子诸侯避各位祖先的讳,臣仆既然有随从致敬的意思,应当为太常府君避讳。至于朝堂的题名榜,本来衹适用于天子,既然够不上追念尊奉,而礼衹施于三代,所以晋代的京兆,宋代的束安,都没有列入题名榜。孙毓的建议称京兆位列正庙,臣下应当为他避讳,可是没有上题名榜。宋初博士司马道敬建议束安府君的名讳应该上题名榜,何承天持不同意见,就是明证。”凡是有人名、地名触犯太常府君以及皇帝、皇后名讳的,都要改。对宣帝的避讳相同。人名、地名不衹避讳一字,所以改承明门为北掖,因为题名榜上有“之”字与“承”字并行避讳,东宫承华门也改为宣华。
汉代末年,蔡邕编撰汉《朝会志》,最终没有完成。秦代人把十月初一作为岁首,汉代初年相沿袭大宴宾客,后采用夏历,但仍没有废除十月初一的宴会.东汉以后,正月初一夜漏还剩七刻,鸣钟接受拜贺,公侯以下拿着礼物来到庭院,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员进殿呼喊万岁,然后奏乐宴饮。张衡赋说“皇帝车舆清晨起驾,日光升上扶桑”可是虽说清晨起驾,也必须辨明天色后才好进行活动。魏武帝建都邺,正月的宴会在文昌殿举行,用汉代礼仪,又摆列百华灯。后来魏文帝因修建洛阳宫室,权且建都许吕,宫殿狭小,正月初一在城南设立毡帐宫殿,用青色帷幕作门,演奏音乐大宴宾客。后来还都洛阳,依照汉代旧制。晋武帝初年,重新制订朝廷宴会礼仪,夜漏还剩十刻,在庭院点起火炬照明,群臣会集。傅玄《朝会赋》说“华灯犹如火树,百枝炽烈辉煌”这是因为把魏代礼仪与庭院点火照明同时举行。夜漏还剩七刻,群臣入殿道贺,还剩五刻,各就各位,等到夜漏流尽,皇帝出前殿,百官进贺,如同汉代礼仪。仪礼结束停止进入,群臣就座,称为辰贺。昼漏上到三刻皇帝再出来,百官奉献寿酒,大宴宾客,演奏音乐,称为昼会。另外在黄帐外排列三十位女乐手,演奏《房中之歌》。江南多有忧患,不再举行晨贺,夜漏还剩十刻,打开宣阳门,到天亮才打开殿门,昼漏上到五刻,皇帝才出来接受拜贺。宋代到十刻才接受拜贺。其他升降跪拜礼仪,以及设立后妃、分封王公以下官爵、祠祀、夕牲、拜官授官、吊唁、祭祀,都有仪制,内容太多不再记载.
三月三日的曲水流觞之会,就是古代的楔祭。选《礼仪志》说“三月上巳曰,官民都到束流的水边洗濯干净,清洗自己消除旧病,是一次大的清洁”没有记载东流的是什么河。晋中朝载,卿以下至于庶民,都到洛水边行楔礼,事情见于各《楔赋》以及《夏仲御传》。赵王伦篡位,三日,在天渊池集会杀掉张林。怀帝也在天温迤集会赋诗。陆卷说“玉逦迤南的石沟,引御沟的水,池西堆石成为楔堂,横跨水上,流杯饮酒”也没有说曲水。元帝又下诏废除三月三日的游戏用具。现在相沿成为各种游戏用具,雕琢玩弄技巧,历代增减没有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