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律为孔,则 得羽声也。)羽生角,南吕生姑洗也。(以姑洗律从羽孔上行度之,尽律而为孔, 则得角声也。然则出于商孔之上,吹笛者左手所不及也。从羽孔下行度之,尽律而 为孔,亦得角声,出于附商孔之下,则吹者右手所不逮也,故不作角孔。推而下之, 复倍其均,是以角声在笛体中,古之制也。音家旧法,虽一部再倍,但令均同。适 足为唱和之声,无害于曲均故也。《周语》曰:匏竹利制,议宜,谓便于事用从宜 者也。)角生变宫,姑洗生应钟也。(上句所谓当为角孔而出商下者,墨点识之, 以应律也。从此点下行度之,为孔则得变宫之声也。)变宫生变徵,应钟生蕤宾也。 (以蕤宾律从变宫下度之,尽律为孔,则得变徵之声。十二笛之制,各以其宫为主。 相生之法,或倍或半,其便事用,例皆一者也。)下徵调法,林钟为宫,(第四孔 也。本正声黄钟之徵。徵清当在宫上,用笛之宜,倍令浊下,故曰下徵。下徵更为 宫者,记所谓“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者。然则正声调清,下徵调浊也。)南吕为 商,(第三孔也。本正声黄钟之羽,今为下徵之商。)应钟为角,(第二孔也。本 正声黄钟之变宫,今为下徵之角也。)黄钟为变徵,(下徵之调,林钟为宫,大吕 当变徵。而黄钟笛本无大吕之声,故假用黄钟以为变徵也。假用之法:当变徵之声, 则俱发黄钟及太蔟、应钟三孔。黄钟应浊而太蔟清,大吕律在二律之间,俱发三孔 而微硙羯^之,则得大吕变徵之声矣。诸笛下徵调求变徵之法,皆如此。太蔟为徵, (笛后出孔,本正声之商,今为下徵之徵。)姑洗为羽,(笛体中翕声也。本正声 之角,今为下徵之羽也。)蕤宾为变宫,(附孔是也。本正声之变徵也,今为下徵 之变宫也。然则正声之调,孔转下转浊;下徵之调,孔转上转清也。)清角之调: 以姑洗为宫,(即是笛体中翕声也,于正声为角,于下徵为羽。清角之调,乃以为 宫,而哨吹令清,故曰清角。唯得为宛诗谣俗之曲,不合雅乐也。)蕤宾为商, (正也。)林钟为角,(非正也。)南吕为变徵,(非正也。)应钟为徵,(正也。) 黄钟为羽,(非正也。)太蔟为变宫。(非正也。清角之调,唯宫商及徵,与律相 应,余四声非正者皆浊,一律哨吹令清,假而用之,其例一也。)
凡笛体用角律,其长者八之,(蕤宾、林钟也。)短者四之,(其余十笛,皆 四角也。)空中实容,长者十六,(短笛竹宜受八律之黍也。若长短大小不合于此, 或器用不便声均法度之齐等也。然笛竹率上大下小,不能均齐,必不得已,取其声 均合。)三宫(一曰正声,二曰下徵,三曰清角。)二十一变也。(宫有七声,错 综用之,故二十一变也。诸笛例皆一也。)伏孔四,所以便事用也。(一曰正角, 出于商上者也。二曰倍角,近笛下者也。三曰变宫,近于宫孔,倍令下者也。四曰 变徵,远于徵孔,倍令高者也,或倍或半,或四分一,取则于琴徵也。四者皆不作 其孔而取其度,以应进退上下之法,所以协声均,便事用也。其本孔隐而不见,故 曰伏孔。)
大吕之笛:正声应大吕,下徵应夷则,长二尺六寸六分三厘有奇。(《周语》 曰:“元间大吕,助宣物也。”)
太蔟之笛:正声应太蔟,下徵应南吕,长二尺五寸三分一厘有奇。(《周语》 曰:“太蔟所以金奏,赞阳出滞也。”)
夹钟之笛:正声应夹钟,下徵应无射,长二尺四寸。(《周语》曰:“二间夹 钟,出四隙之细也。”)
姑洗之笛:正声应姑洗,下徵应应钟,长二尺二寸三分三厘有奇。(《周语》 曰:“三间中吕,宣中气也。”)
蕤宾之笛,正声应蕤宾,下徵应大吕,长三尺九寸九分五厘有奇。(《周语》 曰:“蕤宾所以安静神人,献酬交酢。”变宫近孔,故倍半令下,便于用也。林钟 亦如之。)
林钟之笛:正声应林钟,下徵应太蔟,长三尺七寸九分二厘有奇。(《周语》 曰:“四间林钟,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肃纯恪。”)
夷则之笛:正声应夷则,下徵应夹钟,长三尺六寸。(《周语》曰:“夷则所 以咏歌九州,平民无贰也。”变宫之法,亦如蕤宾,体用四角,故四分益一也。)
南吕之笛,正声应南吕,下徵应姑洗,长三尺三寸七分。(《周语》曰:“五 间南吕,赞阳秀也。”)
无射之笛:正声应无射,下徵应中吕,长三尺二寸。(《周语》曰:“无射所 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
应钟之笛:正声应应钟,下徵应蕤宾,长五尺九寸九分六厘有奇。(《周语》 曰:“六间应钟,均利器用,俾应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