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深衣戴绢帽作为丧服。穿单衣戴白蛤用于吉庆。
晋武帝泰始三年,诏令太宰安平王司马孚穿戴侍中冠服,赐给大司马义阳王司马望衮衣和冕。四年,又诏令壁丝、銮堂王、遮王穿戴散骑常侍冠服。十年,赐给彭城王衮衣和冕.伪楚但玄将要篡位时,也加给安帝母弟太宰迭玺堕衮衣和冕。宋建立以来,王公贵臣任侍中、散骑常侍.才能戴饰有黄金瑺和貂尾的武冠。
宋孝武孝建元年,丞相南郡王刘义宣图谋不轨,二年,雍州刺史达旦玉塾噜又图谋不轨。世担疑忌侯王势力强盛,打算加以减抑贬削。当年十月己末日,大司马江夏王刘盏苤、骠骑大将军童壁工窒蜒上奏章改革诸王车服制度,共有九个条目,奏章载入《义恭传》。皇上便暗示有关部门再增加条目。有关部门上奏说:“把车马衣服奖给有功的诸侯,这是《虞书》记载的著名典制;名位称号和车服仪制等不可以随便给人,这是《春秋》明确的告诫。因此尚方制造的金银器物、服饰、车舆等,严格按照汉律规定,诸侯王私自使用,即使再亲也必定治罪。自近年以来,以下僭上越来越严重。器物冠服,金银饰品,音乐歌舞,王公都普遍享用,甚至还流传到庶民中间。上下没有分别,造成民心混乱。现江夏王、竟陵王奏章中陈述的内容,确实符合礼制法度。但九个条目,仍有未涉及到的方面,谨此共同增补,总计二十四条。诸王在厅堂治事不能面朝南而坐,不能设帐幕及覆盖惜。藩国官吏正冬不得赤脚走上国殿,不得让国师夹侍左右传令,不得用油戟仪仗。公主王妃传令,不得穿朱服。车不得用重杠。鄣扇不得用雉尾。剑柄端不得用玉作成鹿卢形。槊驼装饰物不得用孔雀白惊羽毛。夹毂队不得穿深红袄。平乘随仪从以备的散马不得超过二匹。胡伎不得穿彩衣。舞伎正冬穿桂衣,不得盛饰加花。正冬会不得表演铎舞、杯袢舞.长蹯伎、趣舒、丸剑、博山伎、缘大幢伎、升五案伎,如果不是正冬会奏舞曲,不得表演舞蹈。诸妃主不得系衮带。信幡,非台省官都用深红色。郡县内史相及封内官长,对于自己的封君,既然不能执敬如事父、师、君,那么罢官之后便不再追敬,不应称臣,衹宜执上下官敬而已.诸镇长官平常出行,车前车后不得超过六队,周围担任侍卫的白直,不在这个限额之内。刀不得超过用银用铜装饰。诸王女封县主、诸王子孙袭封王之妃及列侯夫人出行,都不得用仪仗队。诸王子继位为王,其婚葬吉凶礼仪,一律依照诸国公侯标准,不得比同皇弟皇子。车舆不得用经油饰的帷幕,朝车不在这个限制之内。平乘舫都要两头平齐成露平形状,不得昂首翘尾模拟龙舟形象,一律不得用朱红油饰。帐钩不得作五花形及竖笋形。如果此前已有上述禁用器物,一律上交台省府库,文书下达后二十H为最后期限。如果有人暗自玩忽轻心,胆敢违反禁令,及掌管部门不督察检举,都要即时论罪严惩。”下诏批准。
官员出行作前导的五百,旧说古时候卿出行有一旅随从,一旅是五百人。汉朝统一天下,所以去除五百人数,留下了五百这个名称。
宋孝武帝孝建二年十一月乙巳曰,有关部门上奏说:“侍中祭酒何偃建议:‘今后皇帝至殿前,身穿法服,置身华盖之下,上殿应当依照庙祭斋戒的礼仪用人夹御,由侍中、常侍在两旁夹扶上殿,如果要为王公起来,又由人夹扶,完毕,还复本位。,请求详审讨论。”曹郎中徐爰附议:“应当按照省署上奏提出的建议施行,作为永久准则.”下诏同意。
孝建三年五月壬戌,有关部门上奏说:“考汉胡广、蔡邕都说古时候诸侯有贰车九乘,台减了六国,兼并其车服,所以王者大驾有属车八十一乘。尚书、御史乘坐。最后一乘车,悬挂豹尾。法驾则有属车三十六乘。考察束晋以来直至现在,皇帝车驾出行,副车相沿袭衹有五乘。”尚书令建卫王型塞附议:“大驾属车八十一乘,从说法上应该是兼并九国车服,而法驾属车三十六乘没有根据,这些说法都不是出自经典。从蔡邕、直昵而传说下来,而属车又是从宫乘坐的车,并不是皇帝副车正规的车乘数量。束晋副车五乘,过于省俭不符合礼制。考《周宫》记载:‘上公九命,有贰车九乘。侯伯七命,有贰车七乘。子男五命,有贰车五乘。,因此帝王副车应是十二乘。”下诏批准。
大明元年九月丁未初一,有关部门上奏说:“皇太后出行副车没有确定的乘数,请下转礼部官员讨论确定。”博士王燮之建议:“据《周礼》,后六服五辖的数额,完全和王相同,那么副车制度,不应惟独不同。另外《礼记》载:‘古时候王后下面分设六宫,置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掌管天下内事的治理。’‘天子设立六大官署,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掌管天下外事的治理。’郑玄注说:‘后像王一样设立六宫居住,也是正寝一处,燕寝五处。’推究王后设置总是与王相同,礼仪并不降抑也是很明显的。皇太后既然礼仪与至尊均等,更不应当不同。所以说皇太后出行副车应同样是十二乘。”关文在各部门之间通报之后都表示赞同。下诏批准。
大明四年正月戊辰,尚书左丞荀万秋上奏说:“据《籍田仪注》,‘皇帝戴通天冠,朱红色带子,戴青介帧,穿青纱袍。侍中陪乘,奉车郎手执马缰驾车。’考《后汉书.舆服志》说:‘通天冠,是皇帝平时戴的冠。’如此说来,难道可以常戴亲耕籍田吗?《礼记》载:‘古时候天子亲耕籍田,戴冕,朱红色带子,亲手执耒耜。,郑玄注《周官》司服说:‘六种衣服同一种冕’,是尊重的缘故。不同时令衣服虽然变化,而冕的形制不改。另外,潘岳《籍田赋》写道:‘常伯陪乘,太仆手执马缰驾车。,以此推考,皇帝亲耕籍田,应戴冕,冕上悬有彩色丝绳穿成的十二旒,用朱红色带子系于颔下,戴黑介帧,穿青纱袍。由常伯陪乘,太仆手执马缰驾车。应当修改礼仪制度,完全遵照《周礼》《礼记》制定正规礼仪。”下诏同意。
大明四年正月己卯,有关部门上奏说:“到南郊祭天的礼仪规定,皇帝开始戴平天冠,穿火龙黼黻礼服。返回时,改戴通天冠,换上绛纱袍。祭祀宗庙,按以往礼仪,皇帝开始的冠服与郊祀没有不同,但返回时改戴黑介愤,换上单衣视事,不合体统。我们认为应当同郊祀返回时一样,也改戴通天冠,换上绛纱袍。另外,按以往礼仪,皇帝祭祀乘金根车。现在五种辂车已经齐备,依据《礼》乘玉辖祭祀,也应当由乘金根车改为乘玉辂车。”下诏同意。
大明六年八月壬戌,有关部门上奏说:“《汉仪注》载‘皇帝乘大驾出行时仪仗次第,公卿在前面引导,大将军陪乘,太仆卿驾车。乘法驾出行,侍中陪乘,奉车郎驾车’。东晋时,没有大驾,所以郊祀天地用法驾,祭祀宗庙用小驾。至于礼仪服制,法驾小驾没有不同。拜谒陵寝,皇帝穿单衣戴帧,百宫陪从,衹穿朱衣,也称为小驾,名实不相符。考寻以往记载,皇帝乘大驾上陵,往北郊祭地。周代礼制,宗庙祭祀祈祷上天降福,应当乘大驾郊祀天地,乘法驾祭祀宗庙,乘小驾上陵,等次像有一定顺序。现在祭祀宗庙改用法驾仪仗,其中军幢数额,临时配置。皇帝乘玉辂,以金辂象格革辖木辂小辇轮御轺衣书等车作为副车。其余都仍然如同往常仪制。”下韶同意。
大明七年二月甲寅,皇帝车驾巡行南豫州、兖州,着冕服,乘玉辂,告辞二庙。然后改戴通天冠,换乘木辂,车上竖立大麾,完全按春季出行仪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