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三十五(1/10)

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卷三十五

州郡一

○扬州 南徐州 徐州 南兗州 兗州

唐尧之世,置十有二牧,及禹平水土,更制九州,冀州尧都,土界广远,济、 河为兗州,海、岱为青州,海、岱及淮为徐州,淮、海为扬州,荆及衡yang为荆州, 荆、河为豫州,华yang、黑水为梁州,黑水、西河为雍州。自虞至殷,无所改变。周 氏既有天下,以徐并青,以梁并雍,分冀州之地以为幽、并。汉初又立徐、梁二州。 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jiao趾,北置朔方,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为十 三州,而司隶bu三辅、三河诸郡。东京无复朔方,改jiao趾曰jiao州,凡十二州;司隶 所bu如故。及三国鼎歭,吴得扬、荆、jiao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犹得九焉。吴又分 jiao为广。魏末平蜀,又分益为梁。晋武帝太康元年,天下一统,凡十有六州。后又 分凉、雍为秦,分荆、扬为江,分益为宁,分幽为平,而为二十矣。

自夷狄luan华,司、冀、雍、凉、青、并、兗、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 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江左又分荆为湘,或离或合,凡有扬、荆、湘、江、 梁、益、jiao、广,其徐州则有过半,豫州唯得谯城而已。及至宋世,分扬州为南徐, 徐州为南兗,扬州之江西悉属豫州;分荆为雍,分荆、湘为郢,分荆为司,分广为 越,分青为冀,分梁为南北秦。太宗初,索虏南侵,青、冀、徐、兗及豫州淮西, 并皆不守;自淮以北,化成虏ting。于是于钟离置徐州,淮yin为北兗,而青、冀二州 治赣榆之县。今志大较以大明八年为正,其后分派,随事记列。内史、侯、相,则 以升明末为定焉。

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 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jing1悉。今以班固ma彪二 志、太康元康定hu、王隐《地dao》、晋世《起居》、《永初郡国》、何徐《州郡》 及地理杂书,互相考覆。且三国无志,事chu帝纪,虽立郡时见,而置县不书。今唯 以《续汉郡国》校《太康地志》,参伍异同,用相征验。自汉至宋,郡县无移改者, 则注云“汉旧”,其有回徙,随源甄别。若唯云“某无”者,则此前皆有也。若不 注置立,史阙也。

扬州刺史,前汉刺史未有所治(它州同),后汉治历yang,魏、晋治寿chun,晋平 吴治建业。成帝咸康四年,侨立魏郡(别见),fei乡(别见)、元城(汉旧县,晋 属yang平)二县,后省元城。又侨立广川郡(别见),领广川一县,宋初省为县,隶 魏郡。江左又立高yang(别见)、堂邑二郡(别见),高yang领北新城(别见)、博陆 (博陆县,霍光所封,而二汉无,晋属高yang。)二县。堂邑,领堂邑一县,后省堂 邑并高yang,又省高yang并魏郡,并隶扬州,寄治京邑。文帝元嘉十一年省,以其民并 建康。孝建元年,分扬州之会稽、东yang、新安、永嘉、临海五郡为东扬州。大明三 年罢州,以其地为王畿,以南台侍御史bu诸郡,如从事之bu传焉,而东扬州直云扬 州。八年,罢王畿,复立扬州,扬州还为东扬州。前废帝永光元年,省东扬州并扬 州。顺帝升明三年,改扬州刺史曰牧。领郡十,领县八十。hu一十四万三千二百九 十六,口一百四十五万五千六百八十五。

丹yang尹,秦鄣郡,治今吴兴之故鄣县。汉初属吴国,吴王濞反败,属江都国。 武帝元封二年,为丹yang郡,治今宣城之宛陵县。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yang为宣城郡, 治宛陵,而丹yang移治建业。元帝太兴元年,改为尹。领县八,hu四万一千一十,口 二十三万七千三百四十一。

建康令,本秣陵县。汉献帝建安十六年置县,孙权改秣陵为建业。晋武帝平吴, 还为秣陵。太康三年,分秣陵之水北为建业。愍帝即位,避帝讳,改为建康。

秣陵令,其地本名金陵,秦始皇改。本治去京邑六十里,今故治村是也。晋安 帝义熙九年,移治京邑,在斗场。恭帝元熙元年,省扬州府禁防参军,县移治其chu1。

丹杨令,汉旧县。

江宁令,晋武帝太康元年,分秣陵立临江县。二年,更名。

永世令,吴分溧yang为永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惠帝世,度属义兴,寻复 旧。义兴又有平陵县,董览《吴地志》云:“晋分永世。”《太康》、《永宁地志》 并无,疑是江左立。文帝元嘉九年,以并永世、溧yang二县。

溧yang令,汉旧县。吴省为屯田。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湖熟令,汉旧县。吴省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句容令,汉旧县。

会稽太守,秦立,治吴。汉顺帝永建四年,分会稽为吴郡,会稽移治山yin。领 县十,hu五万二千二百二十八,口三十四万八千一十四。去京都水一千三百五十五, 陆同。

山yin令,汉旧县。

永兴令,汉旧余暨县,吴更名。

上虞令,汉旧县。

余姚令,汉旧县。

剡令,汉旧县。

诸暨令,汉旧县。

始宁令,何承天志,汉末分上虞立。贺《续会稽记》云:“顺帝永建四年,分 上虞南乡立。”《续汉志》无。《晋太康三年地志》有。

句章令,汉旧县。

鄮令,汉旧县。

鄞令,汉旧县。

吴郡太守,分会稽立。孝武大明七年,度属南徐。八年,复旧。领县十二,hu 五万四百八十八,口四十二万四千八百一十二。去京都水六百七十,陆五百二十。

吴令,汉旧县。

娄令,汉旧县。

嘉兴令,此地本名长水,秦改曰由拳。吴孙权黄龙四年,由拳县生嘉禾,改曰 禾兴。孙皓父名和,又改名曰嘉兴。

海虞令,晋武帝太康四年,分吴县之虞乡立。

海盐令,汉旧县。《吴记》云:“本名武原乡,秦以为海盐县。”

盐官令,汉旧县。《吴记》云:“盐官本属嘉兴,吴立为海昌都尉治,此后改 为县。”非也。

钱唐令,汉旧县。

富yang令,汉旧县。本曰富chun。孙权黄武四年,以为东安郡;七年,省。晋简文 郑太后讳“chun”,孝武改曰富yang。

新城令,浙江西南名为桐溪,吴立为新城县,后并桐庐。《晋太康地志》无。 张bo云:“晋末立。”疑是太康末立,寻复省也。晋成帝咸和九年又立。

建德令,吴分富chun立。

桐庐令,吴分富chun立。

寿昌令,吴分富chun立。新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吴兴太守,孙皓宝鼎元年,分吴、丹yang立。领县十,hu四万九千六百九,口三 十一万六千一百七十三。去京都水九百五十,陆五百七十。

乌程令,汉旧县,先属吴。

东迁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乌程立。后废帝元徽四年,更名东安。顺帝升明 元年复旧。

武康令,吴分乌程、余杭立永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长城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乌程立。

原乡令,汉灵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

故鄣令,汉旧县,先属丹yang。

安吉令,汉灵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

余杭令,汉旧县,先属吴。

临安令,吴分余杭为临水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于潜令,汉旧县,先属丹yang。

淮南太守,秦立为九江郡,兼得庐江豫章。汉高帝四年,更名淮南国,分立豫 章郡,文帝又分为庐江郡。武帝元狩元年,复为九江郡,治寿chun县。后汉徙治yin陵 县。魏复曰淮南,徙治寿chun。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历yang(别见)、当涂、逡dao诸 县,二年,复立钟离县(别见),并二汉旧县也。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 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hu。吴平,民各还本,故 复立焉。其后中原luan,胡寇屡南侵,淮南民多南度。成帝初,苏峻、祖约为luan于江 淮,胡寇又大至,民南度江者转多,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晋末,遂割丹yang 之于湖县为淮南境。宋孝武大明六年,以淮南郡并宣城,宣城郡徙治于湖。八年, 复立淮南郡,属南豫州。明帝泰始三年,还属扬州。领县六,hu五千三百六十二, 口二万五千八百四十。去京都水一百七十,陆一百四十。

于湖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杨县立,本吴督农校尉治。

当涂令,晋成帝世,与逡dao俱立为侨县,晋末分于湖为境。

繁昌令,汉旧名,本属颍川。魏分颍川为襄城,又属焉。晋luan,省襄城郡,以 此县属淮南,割于湖为境。

襄垣令,其地本芜湖。芜湖县,汉旧县。至于晋末,立襄垣县,属上党。上党 民南过江,立侨郡县,寄治芜湖,后省上党郡为县,属淮南。文帝元嘉九年,省上 党县并襄垣。

定陵令,汉旧名,本属襄城,后割芜湖为境。

逡dao令,汉作逡遒,晋作逡dao,后分芜湖为境。

宣城太守,晋武帝太康元年,分丹yang立。领县十,hu一万一百二十,口四万七 千九百九十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