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吴令,吴立。
信安令,汉献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立曰新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遂昌令,孙权赤乌二年,分太末立曰平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南琅邪太守(琅邪郡别见),晋,琅邪国人随元帝过江千余
,太兴三年, 立怀德县。丹杨虽有琅邪相而无此地。成帝咸康元年,桓温领郡,镇江乘之蒲洲金 城上,求割丹
之江乘县境立郡,又分江乘地立临沂县。《永初郡国》有
都(前 汉属城
,后汉、《晋太康地志》属琅邪。)、费、即丘(并别见)三县,并割临 沂及建康为土。费县治
城之北。元嘉八年,省即丘并
都。十五年,省费并建康、 临沂。孝武大明五年,省
都并临沂。今领县二,
二千七百八十九,
一万八千 六百九十七。去州
二百,陆一百;去京都
一百六十。
姑幕令,汉旧名。
永宁令,汉顺帝永建四年,分章安东瓯乡立,或云顺帝永和三年立。
东太守,本会稽西
都尉,吴孙皓宝鼎元年立。领县九,
一万六千二十二,
一十万七千九百六十五。去京都
一千七百,陆同。
吴宁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
江乘令,汉旧县。本属丹,吴省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临城令,吴立。
始丰令,吴立曰始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淮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属广陵。
海西令,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广陵。
南兰陵太守(兰陵郡别见),领县二,一千五百九十三,
一万六百三十四。
石城令,汉旧县。
泾令,汉旧县。
延陵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乡立。
横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横藇船屯为始
,仍复更名。
定令,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孙氏分信安立。
东莞令(别见),文帝元嘉十二年,以盖县并此。
歙令,汉旧县。
宁海令,何志,汉旧县。《二汉志》、《晋太康地志》无。
南沙令,本吴县司盐都尉署。吴时名沙中。吴平后,立暨县割属之。晋成帝 咸康七年,罢盐署,立以为南沙县。
新安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分丹立曰新都,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领县五,
一万二千五十八,
三万六千六百五十一。去京都
一千八百六十,陆 一千八百。
章安令,《续汉志》:“故治,闽中地,光武更名。”《晋太康记》:“本鄞 县南之回浦乡,汉章帝章和中立。”未详孰是。
临淮太守,汉武帝元狩六年立,光武以并东海。明帝永平十五年,复分临淮之 故地为下邳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复分下邳之淮南为临淮郡,治盱眙。江左侨立。 《永初郡国》又有盱眙县,何、徐无。领县七,三千七百一十一,
二万二千八 百八十六。
永嘉太守,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立。领县五,六千二百五十,
三万六 千六百八十。去京都
二千八百,陆二千六百四十。
松令,吴立。
安固令,吴立曰罗,孙皓改曰安
;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宣城令,汉旧县。
广德令,何志云:“汉旧县。”《二汉志》并无,疑是吴所立。
太末令,汉旧县。
临海太守,本会稽东都尉。前汉都尉治鄞,后汉分会稽为吴郡,疑是都尉徙 治章安也。孙亮太平二年立。领县五,
三千九百六十一,
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六。 去京都
二千一十九,陆同。
乐成令,晋孝武宁康三年,分永宁立。
义乡令,故属长城、羡,立郡分立。
武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
羡令,汉旧县。
朐令,汉旧名。晋江左侨立。宋孝武世,分郯西界为土。
国山令,故属羡,立郡分立。
黟令,汉旧县。
长乐令,本长乐郡(别见),并合为县。
利城令,汉旧名。晋江左侨立。宋文帝世,与郡俱为实土。
曲阿令,本名云,秦始皇改曰曲阿。吴嘉禾三年,复曰云
。晋武帝太康二 年,复曰曲阿。
乐安令,晋康帝分始丰立。
始新令,孙权分歙立。
淮浦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属广陵。
临沂令,汉旧名。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琅邪。
广令,汉旧县曰陵
,
明得仙于此县山,故以为名。晋成帝杜皇后讳“陵”, 咸康四年更名。
海宁令,孙权分歙为休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分歙置诸县之始,又分置 黎
,大明八年,省并海宁。
东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广陵,《晋太康地志》属临淮。
南东莞太守(东莞郡别见),《永初郡国》又有盖县(别见)。领县三,一 千四百二十四,
九千八百五十四。
临海令,吴分章安立。
义兴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分吴兴之羡、丹
之永世立。永世寻还丹
。 本扬州,明帝泰始四年,度南徐。领县五,
一万三千四百九十六,
八万九千五 百二十五。去州
四百,陆同;去京都
四百九十,陆同。
莒令。(别见)
宁国令,吴立。
晋陵太守,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晋武帝太康二年,省校尉, 立以为毗陵郡,治丹徒,后复还毗陵。东海王越世名毗,而东海国故
毗陵。永 嘉五年,帝改为晋陵。始自毗陵徙治丹徒。太兴初,郡及丹徒县悉治京
,郗鉴复 徙还丹徒。安帝义熙九年,复还晋陵。本属扬州,文帝元嘉八年,度属南徐。领县 六,
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二,
八万一百一十三。去州
一百七十五,陆同;去京 都
四百,陆同。
晋陵令,本名延陵,汉改曰毗陵,后与郡俱改。
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二。去京都五百八十,陆五百。
南东海太守(东海郡别见),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县之北境为东海郡,立郯、 朐、利城三县,而祝其、襄贲等县寄治曲阿。穆帝永和中,郡移京
,郯等三县 亦寄治于京。文帝元嘉八年立南徐,以东海为治下郡,以丹徒属焉。郯、利城并为 实土。《永初郡国》有襄贲(别见)、祝其、厚丘(并汉旧名)、西隰(何江左立) 四县,文帝元嘉十二年,省厚丘并襄贲。何、徐无厚丘,余与《永初郡国》同。其 襄贲、祝其、西隰,是徐志后所省也。领县六,
五千三百四十二,
三万三千六 百五十八。
绥安令,武帝永初三年,分宣城之广德、吴兴之故鄣、长城及羡、义乡五县 立。
长山令,汉献帝初平二年,分乌伤立。
凌令,前汉属泗,后汉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二年又立,属广陵。
兰陵令。(别见)
南徐州刺史,晋永嘉大,幽、冀、青、并、兗州及徐州之淮北
民,相率过 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徙
民之在淮南者于晋 陵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徐、兗二州或治江北, 江北又侨立幽、冀、青、并四州。安帝义熙七年,始分淮北为北徐,淮南犹为徐州。 后又以幽、冀合徐,青、并合兗。武帝永初二年,加徐州曰南徐,而淮北但曰徐。 文帝元嘉八年,更以江北为南兗州,江南为南徐州,治京
,割扬州之晋陵、兗州 之九郡侨在江南者属焉,故南徐州备有徐、兗、幽、冀、青、并、扬七州郡邑。 《永初二年郡国志》又有南沛、南下邳、广平、广陵、盱眙、钟离、海陵、山
八 郡。南沛、广陵、海陵、山
、盱眙、钟离割属南兗,南下邳并南彭城,广平并南 泰山。今领郡十七,县六十三,
七万二千四百七十二,
四十二万六百四十。去 京都
二百四十,陆二百。
怀安令,吴立。
遂安令,孙权分歙为新定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永康令,赤乌八年,分乌伤上浦立。
暨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无锡、毗陵立。
临津令,故属羡,立郡分立。
乌伤令。
郯令,汉旧名。文帝元嘉八年,分丹徒之岘西为境。
宛陵令,汉旧县。
毗陵令,宋孝武大明末,度属此。
丰安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
淮陵太守,本淮陵县,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属临淮,惠帝永宁元年, 以为淮
丹徒令,本属晋陵,古名硃方,后名谷,秦改曰丹徒。孙权嘉禾三年,改曰 武
。晋武帝太康三年,复曰丹徒。
承令(别见),文帝元嘉十二年,以合乡县并承。《永初郡国》、何、徐并无 合乡县。
无锡令,汉旧县。吴省,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