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El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六。距京都水路有二千零一十九里,陆路距离相同。
章安令,《续汉志》说:“旧冶县,地处闽生,光武帝时改名章安。”《晋太康记》则说:“原本是鄞县南部的浦乡县,汉章帝章和年间设置。”不知道谁说的对。
临海令,东吴分割章安而设置。
始丰令,东吴设置时曰始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始丰。
宁海令,何承天《地志》说是汉代旧县。按《前后汉志》、《晋太康地志》都无记载。
乐安令,晋康帝分割始丰而设置。
永嘉太守,晋明帝太宁元年,分割临海而设置。领五县。户六千二百五十,人口三万六千六百八十。距京都水路有二干八百里,陆路有二千六百四十里。
永宁令,汉顺帝永建四年,分章安的东瓯乡而设置,又有人说是顺帝永和三年设置的。
安固令,东吴设置时名罗阳,孙皓时改名安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安固。
松阳令,东吴设置。
乐成令,晋孝武宁康三年,分割永宁而设置。
横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横黄船屯设置始阳县,后来又改名横阳县。
新安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时分割丹阳而设置新都,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新安。领五县。户一万二千零五十八,人口三万六千六百五十一。距京都水路计有一千八百六十里,陆路一千八百里。
始新令,孙权时分割歙地而设置。
遂安令,孙权时分割歙地置新定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遂安。
歙令,汉代旧县。
海宁令,孙权时分割歙地置休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海宁。开始分割歙地设置诸县时,又曾分置黎阳县,大明八年,并入海宁。
黟令,汉代旧县。
南徐州刺史,晋代永嘉大乱的时候,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兖州以及徐州的淮北流民,都相率渡过淮河,也有渡过长江停留在晋陵郡境内的。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将滞留在淮南的流民迁徙到江南晋陵郡各县,并替那些迁到江南和留在江北的人暂借地建立侨郡侨县来加以管理.徐、兖二州本来治理江北,在江北又暂借地置幽、冀、青、并四州。安帝义熙七年,才开始将徐州在淮北的部分称为北徐州,淮南的部分仍然称徐州。后来又将幽州、冀州合并到徐州,将青州、并州合并到兖州。武帝永初二年,将徐州称为南徐州,而将在淮北的北徐州衹称为徐州。文帝元嘉八年,又以江北地区称南兖州,江南地区称南徐州,治所在京口,分割扬州的晋陵、兖州的九个借地设置的郡中在江南的部分归属于南徐州,所以南徐州兼有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的郡县。《永初二年郡国志》又载有南沛、南下邳、广乎、广陵、盱眙、钟离、海陵、山阳八郡。南沛、广陵、海陵、山阳、盱眙、钟离割属于南兖州,南下邳合并于南彭城,广乎并入南泰山。现在南徐州领有十七郡,六十三县。户七万二千四百七十二,人口四十二万零六百四十。距京都水路有二百四十里,陆路有二百里。
南东海太守,东海郡另见。晋元帝初年,分割吴郡海虞县的北部地区设置束海郡,设立郯、朐、利城三县,而将祝其、襄贲等县的治所设在曲阿县。穆帝永和年间,东海郡移出京口,郯、朐、利城三县的治所也都设在京口。文帝元嘉八年设置南徐州,以束海作为南徐州管理下的郡,以丹徒作为束海郡的属县。郯县和利城都有了管辖的实际领土。《永初郡国志》有襄贲、另见。祝其、厚丘、都是汉代旧名。西隰何氏《志》说是东晋所置。四县,文帝元嘉十二年,撤厚丘将它并入襄贲县。何氏《志》、徐氏《志》都不载厚丘,其余都与《永初郡国志》相同。襄贲、祝其、西隰,都是徐氏《志》写成后所撤销的。东海郡领有六县。户五千三百四十二,人口三万三千六百五十八。
郯令,漠代旧名。文帝元嘉八年,分割丹徒的岘西作为郯县的辖境。
丹徒令,原本属于晋陵,古代名朱方,后来又名谷阳,秦改称丹徒。孙权嘉禾三年,改名武进。晋武帝太康三年,恢复称丹徒。
武进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割丹徒、曲阿而设置。
毗陵令,宋孝武帝大明末年,一度属于东迤郡。
朐令,漠代旧名。东晋时借地重置。宋孝武帝时,分割郯县西界为它的辖土。
利城令,漠代旧名。东晋时借地重置。宋文帝时,县与束海郡都有实际属土。
南琅邪太守,琅邪郡另见。晋混乱时,琅邪国人跟随置元童过辽的人有一千多户,左兴三年设置怀擅昼。旦阳虽然有退邪国相但并无王国实际领有的土地。成帝咸康元年,桓温领琅邪郡,镇守在江乘县的渣洲金继,请求割及鳗的逊设置琅邪郡,又分割丝垂壁的部分土地设立临。《永初郡国志》有阳都、前汉属城阳,后汉、《晋太康地志》属琅邪.费、即丘都另见。三县,并且分割临沂及建康作为三县的土地。费县治理宫城的北部。元嘉八年,撤销即丘县,将它并入阳都。十五年,撤费县。将它并入建康与临沂。孝武帝大明五年,撤销阳都,将它并入临沂。现在领二县。产二千七百八十九,人口一万八千六百九十七。距南徐州水路有二百里,陆路一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百六十里。
临沂令,汉代旧名。前汉时属于束海,后汉和晋代属琅邪。
江乘令,汉代旧县。本来属于丹阳,东吴时撤县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江乘县。
晋陵太守,东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晋武帝太康二年,撤典农校尉,设置毗陵郡,治所在丹徒,后来又将治所迁回毗陵。东海王刘越的世子名毗,而束海国从前的食邑就在毗陵,永嘉五年,元帝将毗陵改为晋陵。才将治所从毗陵迁移到丹徒。太兴初年,晋匿郡和丹徒县的治所都在京口,郗鉴又将治所迁回丹徒,安帝义熙九年,又迁回晋陵。原本属扬州,文帝元嘉八年一度改属南徐。领六县。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二,人口八万零一百一十三。距南徐州水路有一百七十五里,陆路同。距京都水路有四百里,陆路同。
晋陵令,原名延陵,汉代改名毗陵,后来县与郡都改为晋陵。
延陵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割曲阿的延陵而设置延陵乡。
无锡令,汉代旧县。东吴时撤销,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设置。
南沙令,原本是东吴的司盐都尉公署所在地。东吴时名沙中。东吴被平定后,设置暨阳县时将主蝗割属暨屡。晋成帝咸康七年,撤销盐署,设置南沙县。
曲阿令,原名云阳,秦始皇时改为曲阿。东吴嘉禾三年,恢复称云阳。晋武帝太康二年又改称曲阿。
暨腿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割无锡、毗陵而设置。
义兴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分割吴兴的阳羡、丹阳的永世而设置。永世不久还又划归丹阳。本来属于扬州,明帝泰始四年,一度属南徐州。领有五县。产一万三千四百九十六,人口八万九千五百二十五。距南徐州水路有四百里,陆路相同。距京都水路有四百九十里,陆路相同。
阳羡令,漠代旧县。
临津令,从前属阳羡,设立义兴郡时独立成县。
义乡令,从前属长城、阳羡,设置义兴郡时分出独立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