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有七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二千里,陆路有一千四百里。
莒令,前汉时属于城阳,后汉时隶属琅邪。孝武帝大明五年将县令改为县长。
诸令,前汉时隶属于城阳,后汉时隶属琅邪,《晋太康地志》载属城阳。
东莞令,汉代旧县。
东安太守,东安是旧县名,前汉时隶属城阳,后汉时隶属琅邪,《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东莞,晋惠帝时分割塞差而设立。领有三县。户一千二百八十五,人口一万零七百五十五。距州治陆路有七百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三百里。
盖令,前汉时隶属琅邪,后汉时隶属太山,《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乐安。孝武大明五年改县令为县长。
新泰令,魏国时设立,隶属于泰山。
发干令,汉代旧名,隶属东郡,《晋太康地志》上无记载。东晋时配属束安郡。
琅邪太守,秦代设置。领有二县。户一千八百一十八,人口八千二百四十三。距州治陆路有四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五百里。陆路有一千一百里。
费令,前汉时隶属东海,后汉时隶属泰山,《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琅邪。
即丘令,前汉时隶属东海,后汉及《晋太康地志》记载均隶属琅邪。
淮阳太守,晋安帝义熙年问将流寓侨郡的士民并入当地时设立。领有四县。户二干八百五十五,人口一万五千三百六十三。距州治水路有六百里,陆路五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七百里,陆路有五百五十里。
角城令,晋安帝义熙年间将流寓侨郡县的士民并入当地时设立。
晋宁令,原先隶属济岷,渡江流亡侨居百姓聚集而配属淮阳。
宿预令,晋安帝时设立。
上党令,原先是为流亡寄居百姓在当地设立的侨郡,撤销后配属淮阳。
阳平太守,阳平原本是县名,隶属东郡。魏国分东郡与魏郡为阳平郡。原先隶属司州,为流寓百姓设郡后配属。《永初郡国志》又记载有廪丘县。另置。现在领有三县。户一千七百二十五,人口一万三千三百三十。
馆陶令,汉代旧名。
阳平令,汉代旧名。
濮阳令,原先是为流寓百姓设立的侨郡,撤销后配属阳平郡。
济阴太守,汉景帝时设立,隶属兖州。束晋时该郡百姓流亡寄居徐州,因而分割徐州地侨立辽渣郡。领三县。户二千三百零五,人口一万一千九百二十八。
睢陵令,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下邳。孝武大明元年改属。
定陶令,汉代旧名。孝武帝大明五年改县令为县长。
顿丘令,隶属顿丘,东晋时割配济阴。
北济阴太守,孝武帝孝建元年升立。领有三县。户九百二十七,人口三千八百一十。
城武令,前漠时隶属山阳,后汉及《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济阴。
丰令,汉代旧名,隶属沛郡。孝武帝大明元年恢复设置。
离狐令,前汉时隶属束郡,后汉及《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济阴。
钟离太守,原本隶属南兖州,晋安帝时从南兖州分出而设置。案卷记载汉代的九江郡、晋代的淮南郡有钟离县,就是该地。领有三县。户三千二百七十二,人口一万七千八百三十二。距京都陆路有六百二十里,水路有一千零三十里。
燕县令,另见。原先隶属东燕。东晋设侨县安置流亡寄居的士民时配属钟离。
朝歌令,原本隶属河内郡,晋武帝分割河内设置汲郡,朝歌又隶属汲郡。东晋设侨县时配属钟墼。
乐平令,前汉时名清,隶属东郡,章帝时改称乐平,《晋太康地志》无记载。束晋设侨县时配属钟离。
马头太守,隶属南豫州,是原先淮南当涂题的地方,晋安帝时设立,因山体形似马头而得名。领三县。户一千三百三十二,人口一万二千三百一十。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七百五十里,陆路有六百七十里。
虞县令,汉代旧名,隶属梁郡。安置流亡寄居在此的士民时配属马头。
零县令,晋安帝时设立。
济阳令,原先隶属济阳。安置流亡寄居在此的士民时配属马头。
新昌太守,后废帝元徽元年设立。
顿丘令,二汉时隶属东郡,魏国时隶属阳平,晋武帝泰始二年,分割淮阳设置顿丘郡,顿丘逊又隶属于焉。江左时安置流亡寄居于此的士民时又设立,隶属秦郡。原先有沛县,元台八年时并入顿丘,后废帝元徽元年改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