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三十六(6/10)

部分地区使借地重置的郡县都有了实际管辖的土地。《太康地志》、《永初郡国志》载南谯太守管辖地又有郑县,但何氏、徐氏的《州郡志》都没有记载。现在领有六县。四千四百三十二户,二万二千三百五十八口。距离州城水路有五百四十里,陆路有一百七十里。距离京都水路七百里。陆路五百里。

山桑令,西汉时属沛郡,束汉时属汝南,《晋太康地志》属谯郡。

谯令,汉代属沛郡,《晋太康地志》上属谯邓。

铚令,汉代隶属沛郡,《晋太康地志》上隶属谯郡。

扶阳令,前汉时隶属沛郡,后汉及《晋太康地志》均无此县。

蕲令。另见。

城父令,前漠时属沛郡,后汉属汝南郡,《晋太康地志》上属谯郡。

庐江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割淮南国而设置。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又撤销六安国将它并入庐江。领有三县。户一千九百零九,人口一万一千九百九十七。距州治水路有二千七百二十里,陆路有四百七十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一百里,陆路有六百三十一里。

潜令,汉代旧县。

舒令,汉代旧县。

始新令,《永初郡国志》及何志都无记载,途氏的《州郡志》上有始新左县,明帝泰始三年设置。

南汝阴太守,汝阴郡另见。束晋设立。领有五县。户二千七百零一,人口一万九干五百八十五。距州治陆路有三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里,陆路五百三十里。

汝阴令,另见。所治理的地方就是二汉、晋代的合肥县,后来撤销。

慎令,汉代隶属这汝南,《太康地志》上属汝阴郡。

宋令。另见。

阳夏令,前汉时属进淮阳,后汉时属陈。《晋太康地志》记载陈县隶属梁郡,并无阳夏县。另外《晋太康地志》上说,惠帝永康年间恢复设置屋夏。《永初郡国志》、包压《州郡志》都说屋夏隶属南梁郡,徐志记载阳夏属南汝阴。

安阳令,另见。《永初郡国志》、何志上都属南梁,徐志记载属南汝阴。

南粱太守,梁郡另见。晋孝武帝太元年间,于淮南暂借地重置南梁郡,晋安帝时才实际领有淮南旧地,隶属徐州。宋武帝永初二年,仍旧归属南豫州,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废置而改属西豫州,改名为淮南,大明八年,恢复隶属南豫州。《永初郡国志》又有虞、阳夏、安丰三县,都另见。何氏志、徐氏志无安丰县,又有义昌县而都没有宁陵县。现在领有九县。户六千二百一十二,人口四万二千七百五十四.距州治水路有一千八百里,陆路五百里。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七百里,陆路七百里。

睢阳令,汉代旧名。孝武帝大明六年,改名为寿春,八年恢复旧名。前废帝永光年问曾将义宁、宁昌二县并入睢阳县。所治理的地区就是两汉、晋代的寿春县,后来被撤销。

蒙令。另见。

虞令,漠代旧名。

谷熟令,汉代旧名。

陈令,前汉时属淮阳郡,后汉时属陈郡,《晋太康地志》上属梁郡。

义宁长,何氏志无,徐氏志有,宋末又设置。

新汲令,漠代旧名,隶属颖川郡。

崇义令,《永初郡国志》载由羌人开始设置。

宁陵,另见。徐氏志成书后所设立。

晋熙太守,晋安帝时分割庐江郡而设立。领有五县。户一千五百二十一,人口七千四百九十七。距州治陆路有八百里,无水路可通。距京都水路有一千二百里,无陆路可通。

怀宁令,晋安帝时设立。

新冶令,晋安帝时设立。

阴安令,汉代旧名,隶属魏郡,《晋太康地志》上属顿丘。

南楼烦令,《永初郡国志》、何氏志、徐氏志都未记载。

太湖左县长,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因为豫部的蛮民设立左面、吕亭二县,隶属晋熙郡,后来撤销,明帝泰始二年恢复设立。

弋阳太守,弋阳原本是县名,隶属汝南郡,魏文帝时分割出来设置弋阳郡。领有六县。户三千二百七十五,人口二万四千二百六十二。距州治陆路有一千一百里,距京都水路阙文。

期思令,汉代旧县。

弋阳令,汉代旧县。

安丰令,旧为郡,晋安帝时合并为县。

乐安令,新设置。

茹由令,新设置。

安丰太守,魏文帝时分割庐江郡而设立。江左置立为借地设置的郡,晋安帝时撤郡并为县,隶属弋阳郡,宋末恢复为安丰郡。

安丰令,《前汉地理志》无记载,后汉时属庐江郡。

松滋令。另见。

汝南太守。另见。

上蔡侯相。另见。

平舆令。另见。

北新息令。另见。

真阳令。另见。

安城令。另见。

南新息令。另见。

临汝令,汉代旧名。

阳安令。另见。

西平令。另见。

瞿阳令。另见。

安阳令。另见。

新蔡太守。另见。

鲷阳令。另见。

固始令。另见。

新蔡令。另见。

东苞信令。另见。

西苞信令,徐氏志上南豫衹有一个苞信,可能是后来借地立县时分成东西。

东郡太守,另见。《永初郡国志》无苌平县、父阳而有扶沟,另见。何氏志无阳夏、扶沟,徐氏志无阳夏。

项城令。另见。

西华令。另见。

阳夏令。另见。

苌平令。另见。

谷阳令。另见。

南顿太守,另见。兼治理陈郡。

南顿令。另见。

和城令。另见。

颖川太守。另见。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