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延气(2/3)

项城,自己带八千轻骑兵不分昼夜赶到寿前线。他想其不意地捉住谢石,一下灭晋。苻和苻商议后,决定先派一人去诱降。派的人是朱序。这位朱序是东晋官员,在襄失守时才投降前秦的。他想起被俘投降之事,觉羞愧,所以他表面去东晋军营诱降,实际是去通报前秦军情,和谢石约定消灭前秦的办法。得了朱序的情报后,谢石、谢玄等随即采取行动。在东晋军中有一支北府兵,这是抗敌义士刘牢之在家乡招募的志同合的义军,经他心训练,战斗力非常。谢石派刘牢之带领他的五千北府兵去突袭前秦的前锋队,扫除东晋军队前的障碍。这支北府兵为了保卫家乡,收复失地而战,士气极,一声令下,真如猛虎下山,一下就冲破了前秦军在洛沿岸的阵地,杀敌营。前秦军首领梁成从睡梦中惊醒,仓皇上,哪能抵敌。不一会儿,梁成被刘牢之的将杀死,驻在洛涧的前秦军先队全军覆没。刘牢之收复了洛涧,解除了前秦军对淮河的封锁,为东晋军打开了前路。苻听说梁成被杀,东晋大军开到淝东岸,十分吃惊,急忙和苻一起登上寿城楼,观察淝对岸东晋军队的情况。他看见东晋军营严谨,军兵矫健,旗帜鲜明,刀枪耀目,更加惊慌。苻转过观看寿城北面的八公山,这一看,更加惊慌。原来,他看见山上的草木被风得左右摇摆,慌中竟把那些草木都看成了东晋埋伏的军兵,他忙对苻说:“东晋军队明明是敌嘛,怎么说他们是弱旅呢?”苻看了一阵儿,也没有看名堂,只得下令加戒备。当时秦晋两军隔河对峙,晋军如渡河攻,那将十分危险。后来谢玄派了一名使者去对苻说:“你们如敢和我军决战。就请你们稍向后退,在河边上给我军让一片战场来!如若不然,两军就只能长期隔河相对了。”当时苻的军队比东晋多好几倍,他觉得很有把握战胜晋军。同时,秦军远而来,他也不愿拖延时日。于是,苻同意后退,和晋军决战。他哪里知,这正是谢石、谢玄和朱序早已订好的计谋。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苻和苻到了阵前,命令全军后退。秦军大分是被征或被抓来的汉人和其他被役的各族百姓,本来就不愿打仗,如今一听后退,以为是败了退走,顿时就抢着逃命。东晋军挑选的八千锐骑兵,乘秦军移动之机,在谢琰、桓伊带领下,快速抢渡淝,东晋大队人跟在后涉渡河。当时正值冬季,河很浅,东晋骑兵很快就冲过淝,直向秦军扑去。苻、苻一看形势不妙,赶忙下令停止后退。这时,朱序趁机大叫:“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后队的人不知前面情况,只能听到东晋军兵的喊杀声,以为真是败了,也都跟着叫喊,更加没命地奔逃。到了这时,苻、苻还哪里制止得住。东晋军兵乖机一阵猛冲猛打,秦军立即如山崩河决,争相逃命。苻军冲倒,被赶上的东晋军杀死。秦军失去指挥,更是撞,苻一看大势已去,慌忙骑奔逃,肩上中了一支箭,也不敢停留。众秦军没命奔逃,听见风声,以为东晋军追来了,听见鹤鸣,也以为是东晋军赶来了“风声鹤唳”正是于此。苻带领百万大军耀武扬威而来,最后只得收拾十几万残军而回。这就是有名的“淝之战”在这一战役中,前秦的兵力无疑占压倒优势,但这支百万大军大多数是被征或抓来的,既无训练,又无斗志,而东晋军队人数虽少,却是久经训练的兵,为保家卫国而战,士气昂,尤其是刘牢之所带的北府兵,多年来就有驱除胡虏,收复失地的志向,更是所向披靡,锐不可当。这一以少胜多、以弱胜的典型战例表明,士气起了决定的作用。孙膑在文章中不仅提激励士气的问题,还提如何激励和保持士气的办法。因文章残缺较多,所提办法不得尽知,但仅从现有文字可以知的是:将领以垂范,先士卒,日常训练和教育以及恤、关心士卒等项。李渊在晋起兵反隋之后,打的第一场仗就是在霍邑。守城隋将宋老生相当勇敢,也有一定智谋,他派三万大军和李渊对阵,先在东门战,曾将李渊所带军兵退数步,后来李渊的女婿柴绍住,才没有败阵。这时,宋老生又从南门动一支军兵,前去夹击李渊,形势相当急。李世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