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说服力。这篇文章不但比喻论证用得好,而且从反面论述其危害也用得很。孙膑一一指
不义、不仁、无德、不信、不智的恶果,从而反证“义、仁、德、信、智”是缺一不可的,给人以非常
刻的印象。包括孙膑在内的著名兵法家为什么十分注重“义、仁,德、信、智”这类品德修养呢?因为这些品德修养,确实是一位杰
将领所应
备的、缺了任何一项,都会给统兵用兵带来致命的后果。我们不妨拿《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
作些比较。《三国演义》是我国一
传极广、脍炙人
的名著,这
小说可以说是集我国兵法大成的形象化军事教材。先看三国的首领人
,曹
可谓有勇有谋,能征惯战,但在《三国演义》中他却是为人
诈,不仁、不义:为了灭
,他竟能杀了他父亲的结义兄弟、
情款待他的吕伯奢全家;为了稳定军心,他毫不犹豫地问斩一名
粮官员作替罪羊;为防备暗杀,他可以装着睡梦中杀卫士;为了嫁祸于人,他可以忍辱让弥衡
使荆州;因为忌才,他便以惑
军心为由杀了杨修,等等方面,把曹
刻画成了一个
雄形象。刘备,作者是把他作为汉室后裔、正统代表来写的,作者充分表现了他的仁义
民,任用贤能等才德,但纵观全书,也只不过表现了他作为一般皇室继承人所
有的仁君品德,而远非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这只须看他求得诸葛亮前的遭遇便可知
,空有关、张、赵等盖世猛将,却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再从几件
事上,也可看
他并非理想人
,从新野往荆州撤退时,带着大批难民,一天只能行军十多里,结果救不了百姓,反而
得军队元气大伤,刘备连夫人也失去了,这只能说是“妇人之仁”;刘备在娶了孙尚香之后,居然甘当江东驸
,沉醉于富贵温柔乡中,若不是诸葛亮授予赵
龙三个锦
妙计,还不知结果如何呢?更典型的是,他只知为兄弟报仇,心中只有哥们儿义气,全无国家社稷,置诸葛亮等的苦谏于不顾,带领大军讨伐东吴,又瞎指挥,在树林地区连营七百里,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
光,75 万大军全军覆没,可见,刘备也不是理想人
,孙权继承兄业,也能招榄贤才,振兴江东,但在作者笔下却有优柔寡断、大志不足的缺陷。仅以赤
大战之前的决策情况来看,他听了张昭等人的主和言论,又听了诸葛亮、鲁肃的主战言论,显得主见不足,缺乏决断的气慨,最后还得周瑜力排众议,他才能最后下决心。再看他的全
历史,他从未有过北伐中原、统一全国的想法,最多也只是想收回荆州,苟安江南而已。孙权也不是理想的形象。至于其他实力人
,董卓残暴荒
;袁绍既刚愎自用又优柔寡断;袁术只知骄傲自大,实际才疏识浅;吕布有勇无谋,沉迷酒
,而且刚愎自用。所以,他们虽都曾势大一时,却都很快灭亡了。至于说到统兵将帅,决策谋士,最主要的应数诸葛亮、周瑜和司
懿了。周瑜不失为年轻有为、英勇善战的帅才,可惜他又是个
无全局、气量狭小的人
,他能辅佐孙策、孙权平定江东,称雄一方;他能正确分析曹军,力主抗战;他能利用蒋
、黄忠,骗过曹
,让曹
中计;他也能指挥火烧赤
的大战。但是,他却不懂刘、孙联合的大计,只知妒贤忌能,三番五次要除掉诸葛亮,结果,反被诸葛亮三气
亡。罗贯中笔下的司
懿,不失为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多次为曹魏挽回劣势,但在诸葛亮面前,他却只能是甘拜下风,自叹弗如,甚至在诸葛亮的空城面前不敢
,在尚方谷差
丧命,被诸葛亮的神像吓得落荒而逃。至于有名的大将,当然首推关羽,他确有赫赫战功:温酒斩华雄,万军之中斩颜良、杀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可谓勇猛过人,有仁有义,但后来却骄傲自大,不顾大局,失荆州、走麦城,落得“虎落平
被犬欺”,成了无名小卒的俘虏。张飞曾威震长坂桥,大吼一声,吓退曹
百万大军,智胜严颜,智取张,可算勇猛超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