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皮有淤血聚结,也应急刺,以泻其病邪,而放出淤血,如果淤血留在了里面,就能成为痹症。大凡诊视络脉的病变,如果脉色青,就是有寒邪郁积并有疼痛;如果脉色赤,就是有热。胃里有寒,手鱼部的络脉多呈青色;胃里有热,鱼际的络脉则呈现赤色。鱼际的络脉如呈黑色,就是邪留日久的痹病。如果有赤有黑又有青色的,是寒热错杂的病变。如果色青而短,为气弱的征象。凡是针刺胃中寒热的病变,都是多刺血络,一定要隔日一刺,淤血泻完即止针,然后再察明病症的虚实,如络脉色青而短的,是气少,过用泻法就会使患者心中烦乱,甚至跌倒,不能说话。如出现这种心烦的情况,要赶快扶起静坐,以防跌倒。
手太阴肺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列缺。起于腕上分肉之间,与手太阴经脉并行,直入掌中,散布于鱼际。本络脉如发生病变,属实的,锐骨和手掌会发热;属虚的,就会张口哈欠,小便不禁或频数。治疗时,应取腕后一寸半的列缺穴。本络即从此别走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的别出络脉,名叫通里,起于腕后内侧一寸陷中,别出.上行,循着本经经脉入于咽中,系于舌根,联于目系。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就会使心膈间支撑不舒;属虚的,就会不能说话。治疗时,应取腕后一寸的通里穴。本络由此别走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内关,在腕后内侧二寸处,别出于两筋中间,循本经上行,系于心包络。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于心系的实症,就会心痛;属于虚症,就会心烦。在治疗时应取腕上二寸两筋中间的内关穴。
手太阳小肠经的别出络脉,名叫支正,起于腕上五寸,向内注于手少阴心经;其别出的,上走肘部,再上行络于肩髃。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于实的,就会筋力松弛,肘部拘挛;属于虚的,就会出现赘疣,小的就象指间痂疥那样。治疗时,应取本经别出的支正穴。
手阳明大肠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偏历。在腕上三寸处,别出走入手太阴经;它的别出之脉,上行于臂,乘肩髃,上曲颊,偏络于齿根;另一别出之脉,入耳中,与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四脉会合。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会出现龋齿、耳聋;属虚的,会出现牙齿发冷,膈间闭塞。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偏历穴。
手少阳三焦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外关,在腕后二寸处,向外绕行于臂部,注入胸中,与心包络经相合。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会出现肘节拘挛;属虚的,会出现肘节弛缓不收。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外关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别出络脉,名叫飞扬。在足外踝上七寸处,别走足少阴肾经的经络。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会出现鼻塞不通,头背部疼痛;属虚的,会出现鼻流清涕或鼻出血。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飞扬穴。
足少阳胆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别走足厥阴肝经的经络,并经下行绕络于足背。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属实的,会出现厥逆;属虚的,会难以行走,坐不能起。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光明穴。
足阳明胃经的别出络脉,名叫丰隆。在外踝上八寸,别走足太阴脾经的经络;它的别出之脉,沿着胫骨外缘,上行络于头部,会合诸经之气于缺盆中,向下络于喉咽。如本络脉发生病变,气向上逆,会出现喉中肿闭和突然音哑。属实的,就会癫狂;属虚的,就会足缓不收,胫部肌肉枯萎。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丰隆穴。
足太阴脾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处,别走足阳明胃经的经络;它的别行之脉,上行入腹络于肠胃。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厥气上逆至于肠胃,必然发生霍乱。属实的,会出现腹中痛如刀切;属虚的,会出现腹胀如鼓。治疗时,应取本经别出的公孙穴。
足少阴肾经的别出络脉,名叫大钟。在足内踝后绕足跟,别走入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它的别出络脉,与本经并行,上走于心包之下,再下行贯通腰脊。如本络脉发生病变,就会出现气逆烦闷,属实的,会小便不通;属虚的,会腰痛。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大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