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九节
9
李大梅近来总是心事重重,下班一回家,就关上门,一个人闷在房间里。李长友在走廊上晃了晃,见女儿房间的窗帘子也拉起来了。他没有喊,只是叹了口气。
天,开始下雨了。
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气候现象。"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chu1chu1蛙。"青桐城还是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黄梅,是不是梅子黄时,家家坐在屋里,望着雨,说些乡土往事,于是就有了用小调唱chu来的冲动,渐渐地,就成了一个剧zhong,走chu了青桐?
王月红很少在家待着,剧团现在基本上是不唱戏了,即使偶尔唱一两场,也是由年轻的演员们来担纲,王月红她们早已是人老"戏"黄,上不得台面了。但是,王月红还是很少在家里,每天早晨一吃了早饭,碗丢在桌子上,步子便chu了门。一小的老师们背后都说王月红跟了李长友,是福分。当然也有人一笑:"什么福分?对王月红是,对李老师就是祸了。"
是福是祸,李长友不愿意多追究。二十多年了,王月红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心里到底想些什么,李长友清楚。当年,李长友因为家ting成分问题,到了三十岁还没娶上亲。王月红只见了一面,居然就同意了。这让李长友多少心里有些gan激,也是这zhonggan激,维系着这么多年的生活。一个人一生需要的太少了,一次gan激,一缕温暖,都足以让他付chu更多而不后悔。李长友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激烈变革的时期。每一次运动,李长友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而王月红,在每一次运动中所表现chu来的镇定,往往给了李长友生活下来的勇气和希望。这是其他人所不知dao的,也是李长友内心里对王月红敬重和敬畏的重要因素。王月红每天chu去,李长友从来不问她到哪里。王月红愿意说,你不问她也会说。她不愿意说,你就是问了,她能说实话吗?
李长友回到客厅,雨越下越大了。黄昏,天地间有一zhong说不chu来的苍茫。
李小平撑着伞回来了,他朝客厅里瞟了一yan,问:"妈没回来?"
"没有。"
"姐呢?"
"在屋里呢。"
李小平收了伞,抖抖雨,将它靠在门边上,边进屋边dao:"姐怎么老是待在屋子里呢?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啊?"
"不会吧,能有什么事?"李长友嘴上答着,心里也在想这事。菜已经放在桌上了,罩着纱网。李小平上前揭开,用手拈了gen豆芽。李长友没有制止,只是问:"你们那什么文学社,还在搞吧?"
"当然在搞。我们正在加qiang跟外面的jiaoliu,影响正在不断扩大。"李小平一说到这儿,眉mao都竖了起来,"北京,南京,还有重庆,都有人写信来,称赞我们的刊wu大气,新颖,有观点,有思想。特别是有qiang烈的批判se彩。"
"这…"李长友顿了一下,"还是得注意。我总gan到那是政治。政治可是很复杂的。"
"没问题。第一我们不反党。第二,我们所有的观点,都是从热爱这个国家这个民族chu发的。鲁迅先生还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呢。我们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唤醒一些人。这已经是一个正在看到曙光的时代了。"
"你…小平啊,你还年轻,少参加这事。复杂啊!"
李小平站着,望了望外面的雨。李长友叹了口气,让他去喊李大梅来吃饭。至于王月红,等会儿将饭和菜压在锅里,她很少有正点吃饭的。李小平到了李大梅门前,敲了下门,说:"姐,吃饭了。"
李小平吃到第二碗的时候,李大梅才进了客厅,李长友瞥了她一yan,也没说话,只是给她盛了碗饭。李大梅坐下来,低着tou,一粒一粒地捡着饭吃。李长友说:"吃菜啊!怎么了,大梅?"
"没事。"李大梅dao。
李长友也不好再问,对于孩子,他一贯的方法是尊重他们。而且,在家ting中,他本shen就长期chu1于从属者的地位,对孩子的guan理,gen本就不可能到位。两个孩子从小就是王月红guan。李长友guan了,不服。他看着李大梅慢慢地吃了一碗饭,又低着tou,回房间去了。
晚上,李小平到文化馆高玄那里校新一期的《一切》的稿子。路上,碰见妈妈王月红和一个差不多五十岁的男人一dao,共撑着一把伞,正从文化馆边的巷子里chu来。他老远看见了,先是一愣。接着,他闪到了边上,看着他们两个人走过巷口,往广场方向走去。那个男人的背影厚实,穿件咖啡se的外tao,个子大概有一米七五。王月红如同一只小鸟,贴在男人的shen上。伞罩着他们的脸,却将他们相依偎的shen形,呈现在了青桐街上。
路灯昏黄,这让李小平暂时gan到心里好受些了。街dao上行人也少,而且下雨,应该不会有更多的人看见这雨中伞下的一幕吧?
李小平带着这zhong心情,到高玄的房间里校稿子。高玄不在,chu去了,说是食品厂那边有个文学女青年,约他去看一篇小说。李小平校了三篇,脑子里挨个走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