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路过(3/10)

在电脑准备的空当中授课。“宇航员用无线遥控的方式使第三级火箭撞击月球,地点距‘阿波罗’12号安放的月震仪140千米远,爆发的能量相当于11吨TNT爆炸的效果。”

这次深度达30—40千米的人造月震持续了3小时20分钟,令NASA的研究人员惊愕不已,他们无法对这一长久的震颤做出科学的解释。专家们并不甘心,又利用“阿波罗”14号的上升段火箭再撞月球,结果却惊人地相似:35—40千米;3小时。

“再此后,‘阿波罗’15号制造的月震震波竟传到了1100千米外的‘风暴洋’平原,甚至被弗拉矛洛高原的地震仪监测到了。”星河笑着结束了资料介绍。“可能是月亮姑娘对这种恶作剧有点小脾气了。”

事实上在星河没有介绍的“阿波罗”16号和17号登月活动中,也同样进行了月震实验。在任何一项星际探测当中,同样的实验如此反复重复都显得不同寻常。

“用同样的方式在地球上干,震波最多也就能传1到2千米。”“教授”开始明白了。他虽然不是地质学家,但却能够很好地利用他的物理学知识。真正的物理学家并不像公众想象的那样因为牢记量子理论就一定会不小心忽略了牛顿力学,他的外表也并非不修边幅的爱因斯坦。“持续震动绝对超不过1个小时。”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用同等力量敲击一实一空两个金属球,就会发现后者的震动时间远比前者要长得多,目前所面临的月球问题与此十分相似。数次人造月震的结果显示,月球的内部结构肯定与地球不同,从其震动特点来看,很像是空心球体的震动。所以就连最保守的科学家也同意,虽然不能说月内全空,至少可以证明其内部存在着一些空洞。”

电脑显示一切都已安排就绪,第三级火箭即刻下坠——如果我们能够将月球的方向称之为“下”的话。不过这一次,实验品与观测者是纠缠在一体的,火箭上捆绑的仪器是集震荡诸项指标于一体的最先进的科技结晶,在火箭即将落“月”前它们将以不同的速度和角度飞散开去,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震荡后连续观测的免于失真。

“不过这些试验远不能得出结论,光有月球的横波不能说明问题,可安放的地震仪距离又那么近,肯定测不到月震的纵波。假如月球真是中空的,纵波根本不向月球中心扩散,而横波会在其壳体的震源四周反复震荡。”针对以往和即将进行的实验“教授”认真地做出技术置疑。“不过…要是能发生一次较大规模的陨石撞击,通过测量纵、横月震波传播的时间差异就有希望做出良好的证明。当然了,这种概率极低的事件很难发生——很难正好在我们的观测范围以内发生。”

“您错了。”一直没有说话的天文学家杨终于开口了。没有人知道他的姓氏究竟是东方古国的“杨”还是英伦三岛的“Young”他长着一副亚洲化十足的面孔,却总喜欢宣称“我与托马斯·杨同姓”“1972年5月13日,一颗巨大的陨石刚好撞击了月面,它的能量相当于1000吨TNT炸药爆炸后的威力,有4个月震仪记录下了由此引起的月震曲线。”

参与“阿波罗”计划的科学家为这颗陨石取名为“巨象”“巨象”造成的巨大震动确实传到了月球内部,如果月球是个实心球体,那么这种震动应该反复多次。但事实再一次令科学家失望“巨象”引起的震动传入月球内部之后,就如同石沉大海,全无声息。发生这种情况只能有一种可能:震动的纵波在传入月球内部后,被巨大的空间“吞吃”掉了。

“教授”近乎贪婪地注视着屏幕上有关那次实验的画面和数据,眨眼睛添嘴唇,不知在想些什么。

火箭开始动作,它的加速正好作为飞船着陆的减速,拆分的结构实现着动量的等量转移,下面将是数小时的耐心等待。

仅仅在3小时之后,被称为“小象”的撞击火箭坠毁于72千米外的月球表面,众多的记录仪同时记录下了长达一刻钟声如洪钟的震荡。“教授”以其高超迅捷的估算能力与电脑同时给出了类比结果:假如月球是一个实心岩体,碰撞后产生的震荡声最多只能持续5分钟。

实验结果与往昔的历史记录和此前的数学推演取得了惊人的一致。

与此同时“图灵”号上的电脑与远在1光秒以外的庞大电脑系统同时开始建模计算,这一次将根据有关数据获得一个准确而完整的月球结构数学模型。

3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