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败,因而成了群雄割据的状态,就像日本室町时期后半的战国时代一样。周之国都在当时由西方往东迁移而来,这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原因,而是群雄割据下不得不将都城迁移的结果,也因此,周就以国都不同的两个时期分别称为西周和东周。
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周国分裂为西周和东周,而是在周的领域中,国都在西的时期称为西周时代,此乃是周的全盛时期。此后周衰败而将国都东移,就称为东周时代。东周时代再大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那么,这两个时代又是如何区分的呢?
在春秋时代中,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晋,晋虽然一时有取得天下之势,然终不免国势衰败、分裂为三,也就是赵、魏、韩等三国。自此之后,就由春秋时代转为战国时代了。
关于第四位的赵襄子这名人物,他被称为赵国的始祖。这时他并未被称为王,也就是说,在形式上,赵国亦尚未成立,他乃是晋国重臣之身份。
由于晋国此时已经衰微,重臣之间共分为四股势力,其中的三股乃是之前提到的赵、魏、韩,而第四股、也是最强的势力,乃是知伯。知伯的势力当时非常强大,压倒赵、魏、韩只是时间的问题。
当时知伯与韩、魏同盟,准备将对立的赵氏灭亡。而赵氏的指导者,也就是当家的赵襄子,名无恤。关于知伯这个人,根据当时一族的证言,除了具有相当的才能和勇气,同时还是名美男子,是个非常具有英雄风格的人,唯一的缺点就是具有无尽的贪欲。因此有知伯将来一定会死于贪欲的预言。
由于知伯自知自己是个智勇兼备的美男子,因此为人非常高傲,虽说知伯是与韩、魏同盟攻打赵,但其实知伯根本就是把他们视为下属,而未屈服的就只有赵而已,只要将之攻灭之后,整个晋就是知伯的东西,而支配晋全体之后,接下来就是支配中原全土了。
来看看当时攻赵氏城池的情形,虽然这是座难攻不陷之城,但由于地势较低之故,因此可引周围的河水流向此城,就像是日本史上丰臣秀吉攻高松城一般,知伯也计划利用水攻来陷城。他在河上筑结堤防,并引水流至城的周围,而城也因此被孤立在水中。
当然,在赵襄子的城中当时也有不少食客,因此他就派遣能言善道的食客到韩及魏的阵中进行说服:如果这回让赵灭亡的话,那接下来没有利用价值的你们也一定会遭到灭亡的,还不如大家一起联手对抗,方可保全。
本来韩与魏就不是高高兴兴地跟随知伯,而是受其威胁的,确实看起来是为了要灭亡赵才利用他们,当赵灭亡后,自己就没有用了。于是他们就接受了说服,在一夜之间切断了堤防,让水自行退去。而不明所以的知伯则受到赵军的突袭,最后终被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