峙并加以击破,立下轰轰烈烈的勇名,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而对其感到恐慌。在武帝时代这次担任对外战争之大任。虽具驰骋的勇名,可惜晚年不遇,在武帝重用卫青与霍去病之后,立下的武勋就不及他们了。于前一一九年随卫青与霍去病征讨匈奴之际,因为了要负起延误作战之责,而在阵中自杀。由于其生来清廉,将恩赏全部分给部下,自己完全没有积蓄,故受到部将的爱戴,而愿意为其送命。
——《史记》卷一○九《李广传》、《汉书》卷五十四《李广传》卫青:?~纪元前一○六年。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出身。仕奉汉武帝之武将。父为郑季,母为卫媪,从母姓。其家族本为仕奉武帝之姐平阳公主,后来其姐卫子夫因受到武帝宠爱,故将卫青拔擢成为武人。功绩拔群,于纪元前二八○年讨伐匈奴时斩首俘虏数千,翌年亦是如此之数,并有获得家畜数十万头之战果。他能够与得意于骑马战之匈奴相对抗,有人认为是因他出身靠近匈奴活跃之地,因而拥有关于游牧之知识。数度立功之结果就是于前一二四年被授为大将军,甚至更成为以前之主人平阳公主的丈夫。人品虽然温厚,惟因媚于武帝而有一些不好的评判。
——《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传》、《汉书》卷五十五《卫青传》霍去病:纪元前一四○~前一一七年。前汉武帝时代将军。是卫皇后及大将军卫青的姐姐少儿之子。十八岁起便由侍中开始累进,跟随卫青从事对匈奴的作战,斩首两千零二十八人,相当得到武帝的宠爱,于前一二一年列名骠骑将军,以青年将军之姿活跃。曾率领万骑于甘针首都祁岸王二人斩杀,溃灭匈奴之王族,斩首三万零两百人。其结果造成浑邪王之投降,而成为匈奴衰退之一因。之后又在前一一九年与卫青共同突击蒙古高厚上匈奴之根据地,并使其溃灭,惟三年后以二十四岁的年少之龄死亡。对这名天才般的武将之早逝感到哀伤的武帝便将其墓筑于自己的墓在茂陵附近,并取其活路之祁连山形修成,也算是件有名的事。
——《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传》、《汉书》卷五十五《霍去病传》司马迁:纪元前一三五?~前九十三?年。前汉历史家。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出身。生于以编纂历史书为职之家族中,自幼即有秀才之誉,加上二十岁时起就旅行诸国搜集资料,提高了不少见闻。他虽欲接续父亲之职努力于历史书的编纂上,惟在纪元前九十九年对匈奴之役中,因为庇护成为俘虏的李陵而受宫刑,也就是去势之刑。在忍住如此的屈辱下所完成的《史记》,不但创下了纪传体书写历史之正史最初的典范,同时也成为传世千古的名著。
——《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赵充国:纪元前一三七~前五十二年。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市)出身。因其精于骑射之故,年轻时便加入近卫军之御林军中。最初是仕奉武帝、跟随李广前往讨伐匈奴,在昭帝时,因征讨武都的氐,再与匈奴作战,晋升为将军。宣帝即位时因与大将军霍光同有拥立之功,受任为营平候。是个精于情势判断的沉着武将。因数度讨伐匈奴具有功绩而拥有勇名。例如在与移往至中国近边之羌的对应上,前六三年,由于周边诸民族相对移动之故,因而推测背后的匈奴可能将会有所行动,必须加以防备。在受诏前往视察之义渠安国因对应不佳而大败时,超过七十岁的赵充国竟自己前往征讨西羌,在讨平叛乱的同时,也立下了成为后世模范的屯田政策。
——《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传》郑吉:?~纪元前四十九年。会稽(今渐江省绍兴市)出身。自兵卒荣达,而活跃于西域,是在前汉对外战争中活跃的典型武将。其功绩在前六○年匈奴之日逐王先贤择背叛单于准备投汉时,发动西域诸国的五万兵力平安地将之后护送前往长安。以后,郑吉的势力冠于西域,以都护骑都尉的身份继续效力。此外,汉也封其为安远候,并建立乌垒城,行使对西域的镇抚。随着其在汉经营西域时所建立的功绩,他也成为西域都护这职位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