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这个人在当时虽然是一名和尚,但在永乐帝即位之后,就还俗而回到了姚广孝这个名字,一直以顾问的份待在永乐帝的
边。不过据说曾有一次,当他返回自己的
地想要拜访友人的时候,友人就以其为谋反者的同伴之名而不愿意见他,留下了这么一则故事。
这时发生了一个很讽刺的现象,那就是朝廷的兵员虽多,然而却没有一个可以统括全军的将军。这样的人才本来应该有的,只是全都被朱元璋给杀了,即使有可以担当队长的人,但能够担当大将军一职的人就几乎完全找不
来了。因此一次次的战斗下来,燕王的支持者愈来愈多,而朝廷中的背叛者也陆续
现,最后南京——这时并不叫
南京,而是称为应天府,总之就是现在的南京就对了——终于被攻陷了,而建文帝也失去了踪影,消失在战火之中。后来除了有建文帝死于当场的说法之外,也有其实他当时还活着,只是化
为僧侣逃脱的说法,这个说法被当成小说的题材,也就是日本幸田
伴所写的《运命》。
我觉得比较有趣的倒是在于南京这个城市。在历史上,这儿一直是南北朝时期的首都之一,其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则只在明初,以及中华民国初期,而不可思议地,它为首都的时间都不长。
方孝儒这个人是个儒学原理主义者,因此虽然他本的学问很
,然而辅佐建文帝一事则是相当失败的。结果,除了
使燕王谋反之外,朝廷也因此溃败,在现实的政治和军事上可说是个没有任何能力的人,说实在的,其实放着他不
也就好了,就算要把他杀了,也犯不着连他的家族和友人也全都牵连。听说姚广孝也曾说过不可以杀方孝儒的建言,只是永乐帝没有听
去就是了。
不知是谁曾经说过,大阪这块土地,在日本史看来,乃是古时难波京的所在,之后丰臣政权时曾把大阪城列为首都,然而,却总是难以持久。因此若把南京的历史拿来和大阪的历史
比较的话,其实也有着这样有趣的共通
。
因此,当永乐帝抓到方孝儒时,曾说过如果方孝儒愿意仕于他的话,就原谅他的罪过的话,然而方孝儒却死都不答应。不只这样,当永乐帝要他写自己登基的诏书,而把纸笔拿给他时,方孝儒则大笔一挥,写下了“燕贼篡位”的四个大字。也就是把燕王喻为贼,而这
贼居然夺下了帝位之意。写完之后,更把笔往永乐帝,让永乐帝大为光火,就把他给杀了。不光是方孝儒一个人,永乐帝还把他的族人、友人,以及其弟
等八百余人全都给杀了,光从胜量下
上来看,将永乐帝与忽必烈对待文天祥的态度拿来一比,就可以看
忽必烈伟大的地方了。
后来,燕王终于灭了自己的侄而当上了皇帝,也就是永乐帝。这个成祖永乐帝以军人的面相看来,确实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如果没有因他登上帝位而被排除的话,他在名将百人之中应该也是数一数二的人才是。
建文帝这个人以年纪轻轻地就走到了悲剧的最终幕,这一
和丰臣秀赖相同,同样地也得到了许多的同情。因此就有着诸如其实他是从火焰之中逃
等等的说法,这一
和秀赖
这时负责指挥朝廷五十万大军的是一个叫李景隆的人,他乃是六王之一李文忠的儿
,然都是个才能远不及于父亲的平庸之人。在幸田
伴的《运命》一书中,虽对李文忠赞誉有加,但也说到他的儿
实在不行。总之,是个没有决断力的人,总是让对方有机可趁,最后造成全军覆没。只是朝廷的后台毕竟比较
,还是能够依次地送上大军,实际上燕王也曾有一度差
丧命。当他被敌人追赶时,周围连一个人都没有,于是燕王也只有在大军快要
近的时候故意使
险招,他策
跑上一座小山丘,故意举起
鞭,
向山丘的另一边呼叫己方的动作,朝廷的军队见了他的举动反而不敢靠近。像这样危险的场面听说还不只一次,连燕王的锁甲上都还留有不少被敌将的长枪所刺伤的痕迹。
这个宁王乃是一个对文化颇有研究的人,虽然个有
古怪,但他却对中国的戏剧有不少研究,甚至还曾经自己写过戏剧的脚本。他关于戏剧的研究书籍也成了相当重要的文献。
在此发起的这场内战,叫靖难之役,也是这场连续政变的总称。
姚广孝这个人和汉朝的张良一样,并没有亲自率兵作战的经验,而是以军师的份活跃,随侍永乐帝之侧担任战争的指导。总之,对以八百兵力起兵的燕王来说,能够击破五十万的大军而取得天下,这个人有着十分重大的功绩。
这时,在建文帝的侧近之中捉到了一个叫方孝儒的人。这个人乃是之前洪武帝因看重他的学问,所以才任他为孙
建文帝的老师,当时是被誉为儒学大家的人。他为了建文帝提了许多的
策,最后让建文帝不得不和燕王决一死战的,也就是这个人。
把明初期的历史与日本一个比较,朱元璋可说是兼
了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两人的个
,建文帝为秀赖,而燕王则像是德川家康,以分合的局面来看也蛮吻合的。
好了五十万大军来应付。因此就成了五十万对八百之争,一开始本就无从谈论胜负。当然,燕王也努力地在各
征集兵员,特别是他的弟弟宁王这个人,由于也是负责防卫北方之故,因此手中有不少军队。由于燕王和宁王
情颇佳,所以在借用了宁王一半的军力之后,便开始了南下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