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七章不求回报的忠诚mdas(3/10)

传说也是相同的。在正史的《明史》之外,有着一本名叫《明史纪事本末》的书,在这本书中就清楚地记载着建文帝确实是有自其中逃脱的,而且还有注明何年何月于何处有人见到的详细记述。如果这些全都是虚构的话,那我认为写下这些的人应该相当具有小说家的才能才是。根据上面的记载,流亡的建文帝一直到年岁已大,和历史已经没有什么关系的时候,才被朝廷迎回,最后平稳地度过余生。我想这大概就是民众的愿望吧!

无论如何,永乐帝在此统一了天下,不过他毕竟还是觉得这样待在应天府心里实在是不舒服,也许是那种再怎么说这儿也是敌人之地的感觉在作祟吧,因此最后就把都城移到自己原先的根据地北京。正确地说来,是在都城迁来此处之后才有北京的名称的,根据《亚细亚历史事典》,上头写的正是“才称为北京”而在这之前乃是称为北平。另外,也称作顺天府。

把都城移到本来住惯了的北京,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是这时的北元又开始蠢动。在它们的内部抗争之下,本来势力是已经相当衰微了,然而取而代之的是鞑靼和瓦刺等两个新部族的出现,造成北方的威胁不断。因此才把首都移至北京,由皇帝自己负责北方军事的领导。

那些对于永乐帝将方孝儒给杀死一事有所非难的人,对于皇帝自己担任北方军的总司令官来意图对抗来自北方威胁的这一点上倒是有相当不错的评价。实际上,永乐帝也不只是驻守北京,他也以北京为前进基地数度往蒙古的方向出击,这一点他确实是个气宇壮大的人。

前面也曾提到过元顺帝其实并不是蒙古人的说法,关于永乐帝,其实也有着他并不是汉人的说法。永乐帝对忽必烈相当地崇拜,除了有许多地方看得出来他是努力于以其后继者自居之外,在朱元璋灭元的时候,也曾把蒙古宫廷中的一名美女据为己有。在传说中就有这名美女其实乃是舍身侍奉于朱元璋的说法。永乐帝乃是汉人皇帝之中惟一的一个越过戈壁沙漠进行远征的人,由于有人认为汉人的皇帝是不可能做到这种事情的,因此才会有这种说法。

关于朱元璋这个人,刚才也曾经说过,他是一个会把具有威胁子孙地位可能性的人全部加以除去的人,万一永乐帝具有这种可能性的话,其实根本就不可能会让他生下来,更不可能会有一时——当永乐帝身为燕王的时候——还想让他可能成为自己继承人的想法。事实上,如果这时就让燕王当上皇太子的话,那就根本不可能会有靖难之役的发生了。因此我认为以上的说法也只是好玩罢了。

对了,永乐帝这个人对于大海也是相当有兴趣的,因此在这时就有了第八十四位的郑和)登场。

郑和这个人是一名伊斯兰教徒,从他双亲的那一代开始就居住于云南。当云南地方因明的势力而被平定之际,当时的郑和年纪还小,他就在这时候被俘虏带走,最后成为宦官而开始仕奉于燕王。因此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他也曾以武将的身份活跃,不过,大家关于他的记忆,应该还是在于他乃是一名大航海家。

永乐帝命令郑和率领史上最大的舰队出海,其实会做这件事情,也是因为建文帝有可能逃往海外之故,因此而有着出海乃是要搜寻其下落的说法。与其说完全没有这种可能,不如说这乃是顺便要来得恰当些。我认为本来的意义应该还是在于确保自南宋以来的海上贸易路线才是。

总之,郑和也成了小说的主角,有一本《三宝(保)太监下西洋记》就是他的故事。在这儿,三宝指的是郑和,而太监则是指宦官中比较伟大的人。所谓的三宝本来是宦官的通称,但后来几乎要成了郑和的别名。(编者按:郑和初名马三宝,这里作者指“三宝为宦官的通称”系谬误。)这本书也就是他下西洋的记录。至于所谓的西洋,在这儿指的应该是印度洋,从中国看来,这乃是位于西方的海。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